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0卷  第2期

层序地层学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古生代、中生代的超层序研究
李祥辉, 王成善, 吴瑞忠
2002, 20(2): 179-187.
摘要:
识别划分了西藏南部拉萨地块 (措勤盆地 )古生代、中生代以海相为主的沉积地层相当于二级旋回的超层序11个 (CQ 111),其中早古生代 3个 (CQ 13),晚古生代 4个 (CQ 47),中生代 4个 (CQCQ 811);描述了各个超层序的特征;不仅在地块内进行了超层序对比,而且与印度北部边缘 (特提斯喜马拉雅 )显生宙的超层序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研究表明,除早古生代外,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 (措勤盆地 )的超层序在数量、延时、结构方面极不相同,与所处地块构造背景和沉积盆地性...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层序地层与碳、氧、锶同位素响应
谢渊, 王剑, 刘家铎, 罗建宁, 张哨楠, 杨宝星, 李明辉
2002, 20(2): 188-196.
摘要: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对其中四个层序内碳酸盐岩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出,不同层序、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 C、δ180、N(87Sr/86Sr)值均有明显的差异,并具规律性变化,整体上反映出研究区中侏罗世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气候、构造活动的演变,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定量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浅析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在层序地层中的意义
刘豪, 王英民, 王媛
2002, 20(2): 197-202.
摘要: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主要发育了三套煤层组合,分别位于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下部和西山窑组底部。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划分的方案中sb1、sb2、sb4界面则分别位于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下部和西山窑组底部三套煤层组合附近。由于在不同层序的不同体系域及同一体系域的不同时期可供煤层堆积所需要的可容空问和容纳快速堆积的煤层 (泥炭 )的发育程度以及沉积环境的不同,其聚煤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具有穿时现象,在层序的各个体系域中都有可能发育。经分析发现侏罗系煤层主要发育于 :...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蔡勋育, 韦景春
2002, 20(2): 203-209.
摘要: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 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 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等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七个亚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2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2型),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李阳, 蔡进功, 刘建民
2002, 20(2): 210-216.
摘要:
本文基于构造层序分析和基准面分析原理,建立了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强调了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断陷湖盆的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依据其低位体系域特征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划分出三种层序样式,其中生长断层型的低位体系域最发育;构造坡折型低位、湖扩展和高位体系域发育齐全,这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样式有类似性;滨岸缓坡型以浅水环境沉积体系为主。构造坡折的存在,为低位扇的发 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低位三角洲、浊积扇及扇三角洲三种类型低位扇,它们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对象...
具有地形坡折带的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模拟
胡宗全, 朱筱敏
2002, 20(2): 217-221.
摘要:
层序地层学研究已在陆相湖盆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陆相湖盆的地层对比、沉积体系空间分布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坳陷湖盆在基底受压变形过程中,常在盆缘形成地形坡折带,以坡折为界,基底的沉降速率和原始地形坡度等控制层序发育的重要因素在其两侧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层序的发育模式和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通过对基底沉降速率、湖平面变化速率、沉积物充填速率、沉积物充填准则、岩相确定原则等数学模 型的建立,模拟了具有地形坡折带的坳陷湖盆的层序发育和相演化过程。实际资料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杨明慧, 刘池阳
2002, 20(2): 222-228.
摘要:
陆相层序受自然地理景观、影响地层发育的地质营力及地层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层序类型多种多样。在冀中坳陷同伸展期发育洪积层序、湖泊层序和冲积层序等三种层序类型。洪积层序是盆地伸展初期地貌反差较大物源供给充分气候干旱条件下发育的一种陆相层序类型,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山高盆窄,汇水湖泊面积较小;湖泊层序发育在盆地强烈伸展基底快速沉降气候湿润湖泊水域宽深时期,湖泊水域宽,连通好,湖水深,是烃源岩发育的黄金时期。湖泊层序以湖泊沉积为主,其次为河流和少许冲积扇沉积。冲积层序是在盆地伸展末期地貌反差强度减弱物源距...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蔚远江, 孙景民, 朱庆忠, 杨兵, 申军山, 刘宪斌, 韩春明
2002, 20(2): 229-237.
摘要:
以实测剖面和路线地质填图剖面为基础,采用地层优势相 (亚相 )法和综合分析法首次系统地重建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的岩相古地理。指出晚三叠世以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形成海退沉积旋回;由NE向SW依次出现三角洲相→滨岸相→滨浅海相带。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带,呈NWW~SEE向展布,沉积中心应在中部偏西南侧,在J2 q期和J2 b期形成两次海侵高潮,总体组成两个由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晚侏罗世海陆过渡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相→潮...
图形显示和比较古水流数据的一种软件(PC99):以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古水流数据为例
刘志飞, LachlanK.Stewart
2002, 20(2): 354-358.
摘要:
PC99是基于Windows 95 / 98/ 2 0 0 0版本操作系统的VisualBasic语言程序,以简单和友好界面图形显示、统计分析和比较古水流数据文件。这种软件支持的古水流数据显示方式包括玫瑰花图和环形图两种,玫瑰花图的花瓣宽度和半径比例尺的可调节性可以辅以解释古水流分布样式,环形图可以同时装载、显示和比较 10个单组或合成古水流数据文件。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古水流数据为例,分析古水流方向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PC99是图形显示和解释古水流数据的一种高效软件工具。
沉积与岩相古地理
箕状湖盆萎缩阶段两种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探讨——以平庄、铁法盆地为例
王宇林, 邵显珉, 范国强, 杨福珍, 于常武
2002, 20(2): 238-242.
摘要:
以平庄、铁法盆地为例,首先阐述了箕状湖盆萎缩阶段的河口坝型湖泊三角洲发育于盆缘断裂一侧的扇前河流入湖的湖缘带,具有与海岸河控三角洲相似的沉积特征;Gilbert 型湖泊三角洲发育于沉积—侵蚀盆缘一侧河流入湖的湖缘带,具有由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构成的垂向层序及朵状平面砂体形态,它与扇体没有成因联系和空间上的毗邻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这两种湖泊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它们的发育条件及进积方式等成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灰泥丘中的微生物及其造岩和成丘作用
张廷山, 沈昭国, 兰光志, 王顺玉, 戴鸿鸣
2002, 20(2): 243-248.
摘要:
作为生物礁的特殊类型,灰泥丘在古生代十分发育,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们是通过微生物造岩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也在现代湖泊中发现了由兰菌藻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灰泥沉积物及灰泥丘。但是国际上一直没有在古生代灰泥丘中发现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微生物促使碳酸钙沉淀、聚集的能力和机理也不明确。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发育,笔者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川西北志留纪 )灰泥丘中菌藻类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及其特征的造岩成丘现象,发现的菌藻类微生物实体化石有三种类型 :1.表面光滑的卵形球体型...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2002, 20(2): 249-254.
摘要: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时,形成海侵追补型生物礁,当生物礁生长速度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时,则构成海侵并进型生物礁;飞仙关鲕粒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阶段的台地边缘和台内局部地区,单一台地边缘鲕粒滩分布广、厚度大,而台内鲕粒滩数量虽多,但单一厚度小,分布范围窄。总体来看,长兴生物礁发育层位逐渐向海侵方...
利用砂岩中波痕的特征估算沉积环境的物理参数——以宣化地区长城系下部石英砂岩为例
聂逢君, 姜美珠, 吴河勇, 刘文龙
2002, 20(2): 255-260.
摘要: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沉积学步入了定量和半定量的阶段,欧洲学者在20 世纪80 年代对阿尔卑斯地区海相沉积和英国的设得兰地区的陆相沉积的波痕构造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数学表达规律。本文利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宣化地区长城系下部石英砂岩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特殊沉积环境下的石英砂岩A、B、C 的环境物理参数有规律地变化,石英砂岩A!石英砂岩B!石英砂岩C,水质点的运动速度由大到小,再由小变大;运动周期(T)由长变短,又由短变长;水深由深至浅,又由浅至深;波浪的高度由大...
黄河下游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的研究
钟建华, 王冠民, 王夕宾, 吴孔友, 洪梅, 李勇, 倪晋仁
2002, 20(2): 261-266.
摘要:
黄河是一条有着特殊水文、水动力、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河流。因此,它盛产特殊的沉积现象———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便是其中之一。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在黄河下游非常发育,它们主要发育在边、心滩上,有时天然堤上也有发育。它们的发育深刻地影响和改造了边、心滩的沉积景观。冰成滑塌构造是一种在沉积物从冰冻状态转向冰成状态发育的一种特殊构造,其运动学特点是以滑,即以水平运动为主,冰成滑塌构造多呈鳞片状或皱褶状。鳞片状者直径多在数十厘米;“鳞片”厚度多在十厘米左右,多由数个到十余个鳞片组成。其底界是冰冻界面;皱褶状者规...
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带沉积学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刘国生, 朱光,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2002, 20(2): 267-273.
摘要:
安徽北部的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间。断裂带内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及伴生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表明其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一系列构造、沉积学的研究反映,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使合肥盆地东侧出现了北北东向延伸的张八岭走滑隆起,成为合肥盆地的沉积物源区。盆地东部相应出现了由下白垩统朱巷组充填、北北东向的大桥—肥东凹陷。该凹陷属于走滑挠曲盆地,其出现于张八岭走滑隆起西侧的走滑挠曲拗陷之中。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郑洪波, KatherineButcher, ChrisPowell
2002, 20(2): 275-281.
摘要: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 (乌恰群 ),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 (阿图什组 )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 (西域组 )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表明物源区较远,古流域坡度较小,搬运距离较长。古流向分析显示物源区位于南和偏南方,此时昆仑山的地势起伏尚不大。到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沉积时,开始出现砾石沉积,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砾岩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随着山系的隆升,基底岩石被暴露和剥蚀。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杨东, 方小敏, 宋友桂, 吕连清, 李吉均, 安芷生
2002, 20(2): 282-287.
摘要: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围地貌格局和沉积产生了重大影响。地处高原东北构造边界的六盘山受其影响产生明显的地貌分异,造成黄土高原东西两部分巨大的风成沉积差异。最近对位于六盘山西侧陇中盆地东北边缘黄河最高阶地之上的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剥蚀面形成于约1.8 MaBP,与陇中盆地西南隅的兰州、临夏两地山麓剥蚀面的年龄一致〔1〕,表明在约1.8 MaBP 以前六盘山以西普遍遭受剥蚀,可能形成一级统一 的山麓剥蚀面,即所谓的甘肃期准平原,并指示在约1.8 MaBP 时,六盘山和青藏高原曾...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曾联波,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2002, 20(2): 288-292.
摘要:
根据侏罗纪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经历了两期不同盆地性质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性质的转变期。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南北向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断陷型盆地,主要表现为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分布在祁连山南侧和阿尔金南缘断裂带附近;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南北向挤压构造环境下的挤压型坳陷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其沉积范围明显变大。
生态与环境沉积学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易朝路, 吴显新, 刘会平, 王柏轩, 许厚泽
2002, 20(2): 293-302.
摘要:
在长江中游的洪湖、东湖、网湖和大九湖等四个地点取得湖沼沉积物的钻孔样品,用偏光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结构特征并以此解释三种湖相粘土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在长江沿岸湖泊中,0.4~ 0.5kaBP以来形成的浅色粘土的微结构类型主要有 :显微层理构造、颗粒的定向性、较大的微孔隙和颗粒粒径,面与面或边与边接触方式。物源主要来自河流带来的泥沙.当时河湖相通,河流入湖水沙量大。 1~ 2.5kaBP期间形成的青色粘土的典型微结构是 :凝胶结构、絮凝结构、细颗粒粒径和小孔隙、低球度和淡水中心冈硅藻。主...
宁镇地区中更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
张强, 朱诚, 房迎三
2002, 20(2): 307-313.
摘要:
句容放牛山剖面ESR测年、粒度以及磁化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作为一种受后生成土作用强烈的风尘堆积,其性状与北方黄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为由于成壤作用及次生风化作用导致粘粒含量增多。该剖面揭示出本区中更新世 5个气候暖湿期,分别是 :15 9~ 16 3ka,192ka,195~ 198ka,2 0 3~ 2 30ka与 311~ 35 0ka。其中第一个相对暖湿期不十分明显,在大致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 (V2 1— 14 6孔 ) 6阶段当中为一个小的气候回暖波动,第 2、3、4气候暖湿期可大...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赵靖舟, 戴金星
2002, 20(2): 314-319.
摘要: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3期:即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17 #10 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10 #3 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3 #1 Ma)。前2 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中低成熟煤成凝析油气藏。库车晚期—西域期是库车坳陷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油气藏形成的期次与时间研究
王建宝, 郭汝泰, 肖贤明, 刘祖发, 申家贵
2002, 20(2): 320-325.
摘要: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发现有大量运移沥青及有机包裹体。本研究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沥青及有机包体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与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沥青与有机包裹体可大致划分为三期 :这三期沥青反射率分别是 :1.2 0 %~ 1.35 %;0.80 %~ 0.95 %;<0.0 5 %;与之对应的三期有机包裹体特征是 :黄绿色荧光,共生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80~ 90℃;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6 0~ 70℃;兰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10 5~ 15 0℃。沥青与...
消除影响压实趋势线地质因素的方法——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张发强, 王震亮, 吴亚生, 杨计海, 罗晓容
2002, 20(2): 326-332.
摘要:
莺歌海盆地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地层内除异常压力和压实作用外,影响声波时差的因素主要有岩性变化、成岩胶结作用、地层含天然气及裂缝的存在。这些因素在地层中往往同时存在,难以区分和辨识。借用地震处理过程中多道曲线叠合以增强信噪比的思路,通过局部区块上数口井声波时差压实曲线的叠合处理,反映地层孔隙特征的信息量得到增强,是可避开或消除影响声波速度地质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进一步将这种方法移植到地震速度谱资料的处理中,获得的压力预测结果得到钻井实测压力的证实。
石油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及运移特征分析
史基安, 邓津辉, 曾凡刚, 王琪
2002, 20(2): 333-338.
摘要:
石油二次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本文通过利用饱和地层水的低孔低渗储层砂岩来进行石油二次运移模拟实验,初步研究了此过程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在静水条件下,石油水平运移带的平均含油饱和度达 15 %~2 5 %。运移过程中饱和烃、芳烃及非烃与含油饱和度呈正相关性。在运载层物性相差较小的情况下,运移驱动力是运移效率的主导因素。在孔渗性好的运载层,含油饱和度容易达到稳定。
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
王震亮, 陈荷立
2002, 20(2): 339-344.
摘要:
水动力已经成为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油气的运聚与成藏作用都是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要准确分析流体运移特征,就必须首先了解古水动力的演化历史。将压实曲线分析、盆地数值模拟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方法相结合,可以获得古水动力演化的概况。通过对我国中西部鄂尔多斯、吐哈、准噶尔等含油气盆地的古水动力恢复和研究发现,受盆地后期改造强烈的宏观背景影响,古水动力场的发育和演化往往具有旋回性,具体表现为地层过剩压力幅度随时间的演化呈两个以上增—减—增的序列,流体势平面分布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演...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柳广弟, 张仲培, 张枝焕, 陈文学, 陈文礼, 李永林
2002, 20(2): 345-348.
摘要: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具有丰度低、个体小的特征,并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的溶孔或溶缝当中。结合盆地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它们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特征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具有 10 1~ 110℃和 12 1~ 130℃两个区间,结合焉耆盆地的埋藏史和盆地的热史,这两个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包裹体组份特征分析也证实该地区存在两期包裹体,并且包裹体组分主要是在烃源岩低成熟阶段形成的。可以认为,焉耆盆地三工河...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2002, 20(2): 349-353.
摘要: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是“九五”期间的勘探重点,通过对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层沥青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研究,确认了上二叠统的滨岸煤系泥岩和海槽相碳酸盐岩为主要烃源岩,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的上二叠统烃源岩,天然气以垂相运移为主,飞仙关组部分气藏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较高与储层中膏岩层的分布和热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上述这些特征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