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姜在兴教授带领的沉积储层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非常规油气和源-汇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团队近5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自然基金3项,数十项企事业委托课题,出版专著3本。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项,累计发表SCI文章100余篇,产生了一大批应用效果显著的科研成果。
团队负责人姜在兴教授为《沉积学基础》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规划教材《沉积学》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主编,在科学出版社、Springer分别出版中、英文辅助教材一部。
近些年来团队在风源盆三元耦合油气储集体精准预测技术、细粒沉积学与页岩油气勘探和层序地层理论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风源盆三元耦合油气储集体精准预测技术该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在亚洲、非洲、美洲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细粒沉积学与页岩油气勘探该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在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和江汉盆地等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层序地层在油藏描述、细粒岩层序及层序定量化研究中,形成一套基于层序地层和“源-汇”系统分析的砂体预测地质技术,成功指导松辽盆地西斜坡、埕北低凸起和印尼ASRI盆地油气勘探实践。
团队的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认可,应邀在国际会议和油公司作报告50多场,听众5000多人次。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并建成了首个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优秀创新团队。团队目前国外多个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学生,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俄亥俄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高校。向国内外企业和高校输送了大量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人才。
团队成员
团队负责人姜在兴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国家级人选,中国地质学会首批会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和二等奖各1项(分别排名第九和第一)、省部级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在中(含香港)、美、英、法、德和欧盟授权发明专利16件,出版专著7部,在国内外本领域顶级和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30篇(其中SCI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63篇、EI论文43篇)。
团队骨干
张元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成员,翟裕生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访问学者,《沉积岩岩石学》国家级课程成员,《沉积学基础》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Geoscience Frontiers,Sedimentary Geology,AAPG,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国内外著名期刊。独立编著《测井资料沉积学分析与应用》专著。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专利30项,香港专利2项,澳大利亚专利2项,申请美国专利1项。第一著作权人授权国家软件著作权8项。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协会创新成果奖1项。
张建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实验中心沉积储层分室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核心成员,教育部学位论文函评专家。从事油气沉积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陆相页岩油气沉积储层,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通讯SCI论文11篇,EI论文3篇),获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徐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相湖盆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演化、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的源-汇系统分析、细粒沉积学研究。参与和负责的课题10余项。发表国际SCI文章11篇。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将一等奖1项。
张建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细粒沉积学研究,参与中石油华北油田、中石化江汉油田和胜利油田页岩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团队诚邀国内外学者加盟和科研合作,有意报考本团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请查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个人主页,或联系jie[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