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4卷  第2期

沉积与沉积矿产
甘肃敦煌现代边滩砂级颗粒叠瓦构造研究
倪良田, 钟建华, 李勇, 黄雷桐, 邵珠福, 刘圣鑫, 孙宁亮, 郝兵, 毛毳, 熊志强, 田媛, 王晓楠, 李伟华
2016, 34(2): 207-22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1
摘要:
从近年来对甘肃敦煌党河和敦煌阿克塞河进行的详细的工作中发现了在现代边滩砂级颗粒中也会发育叠瓦构造,且远比砾石中的叠瓦构造复杂。首先,研究发现砂级叠瓦构造的倾角比砾石叠瓦构造的倾角变化要大,介于12°~88°之间,倾角均值在51°~63°,明显大于同河段砾石叠瓦构造的倾角34°,倾角如此之大可能与颗粒的紧密堆积有关;其次,倾向无砾石叠瓦构造那么稳定,有时可在小范围内呈现出双倾向。叠瓦构造倾角的统计分析数据也表明其稳定性不好;三是砂级叠瓦构造可以受薄层的控制,也可以呈层块状;四是根据砂级颗粒的接触关...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
宋爽, 朱筱敏, 于福生, 葛家旺, 史亚会, 贺敬聪, 袁立忠, 刘军
2016, 34(2): 222-2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2
摘要:
长昌-鹤山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NE-SW走向的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继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目前无钻井,属于勘探新区,因此基础地质研究尤为重要。通过断层解释和地层厚度分析,认为文昌组和恩平组分别对应早期强裂陷阶段和晚期弱裂陷阶段,并识别多种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区二维地震资料追踪闭合,将长昌-鹤山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在三级层序格架内,根据地震相特征结合经典的地震相-沉积相转换关系,重建了研...
川中地区茅口组两期流体叠合控制下的白云石化模式
王珏博, 谷一凡, 陶艳忠, 强子同, 强深涛, 蒋婵
2016, 34(2): 236-24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3
摘要:
岩相学特征、地化分析揭示:川中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存在三种白云石:①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δ13CPDB=3.06‰,δ18OPDB=-6.81‰;Fe:1×10-6,Mn:未检出,Sr:150×10-6);②非平直晶面粗晶鞍状白云石(δ13CPDB=3.22‰,δ18OPDB=-7.82‰;Fe:149×10-6,Mn:185×10-6,Sr:85×10-6);③非平直晶面细晶白云石(δ13CPDB=3.49‰,δ18OPDB=-9.45‰;Th=123℃,S=133~139‰NaCl;Fe...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砂岩铀成矿的约束——以准南硫磺沟地区头屯河组砂岩铀成矿为例
黄少华, 秦明宽, 刘章月, 许强, 郭强
2016, 34(2): 250-25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4
摘要:
为了解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砂岩成岩-流体演化与铀成矿响应,进而客观评价其成矿潜力。通过光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得出:目的层主要为岩屑细砂岩,依次经历了浅埋藏、深埋藏和表生-热液成岩阶段,遭受较强的机械压实、胶结及溶蚀作用。其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碳酸盐矿物有细亮晶和泥晶两类,硅质胶结微弱,局部见细晶黄铁矿及其褐铁矿氧化产物。成岩环境可能经历了由酸性到弱碱性再到酸性,由同生期氧化-浅埋期还原-短暂抬升期氧化还原过渡-缓慢沉降期还原增强-快速抬升期氧化的演化过程。砂岩中存...
现代沉积与环境
可可西里古湖泊沉积物有机碳δ13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田庆春, 杨太保, 石培宏
2016, 34(2): 260-2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5
摘要:
文章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边缘地区古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氮和粒度等分析,对中更新世以来BDQ06孔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以湖泊自生植物为主,有机碳同位素的大小主要指示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的比例,进而指示湖泊水体大小的变化。沉积物C/N值较低时;碳同位素偏重阶段,湖泊沉积物以沉水植物为主,植物主要利用水中溶解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有机碳同位素偏正,指示湖泊水体较大,环境条件较好;碳同位素偏负阶段,湖泊沉积物以挺水植...
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林春明, 张霞, 邓程文, 王红, 冯旭东, 刘芮岑
2016, 34(2): 268-2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6
摘要:
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钻井岩芯、古生物、测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层序界面、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第四纪发育三期下切河谷,形成了三套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三个层序的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第四纪早期、晚第四纪中期和晚第四纪晚期。由于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晚第四纪晚期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不同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自下而上划分为...
全新世早期弱夏季风事件的精确定位及机制探讨——以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为例
张华生, 殷建军, 程海, R Lawrence Edwards, 林玉石, 唐伟, 杨会, 涂林玲, 王华, 潘谋成, 吴夏
2016, 34(2): 281-29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7
摘要:
全新世早期是太阳辐射加强、全球温度上升,并伴随着冰盖消融的重要时期,而其间发生的冷事件以及亚洲季风区的弱夏季风事件的成因一直是全新世早期研究的重点。对亚洲季风-海洋-极地联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28个U/Th年龄和535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化特征,其中全新世早期分辨率达8年。LHD5石笋记录到YD结束时间为11748±30 a B.P.,全新世开始于11684±39 a B.P.,转换时间约为64年,与格陵兰gicc05记录在误差范围内一致。LHD5...
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王震, 乔璐璐, 王云飞
2016, 34(2): 292-30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8
摘要:
用卫星遥感手段反演海洋表层悬浮体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来研究其分布和输运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东中国海属于水文和光学性质较为复杂的二类水体,表层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规律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时空变化大,增加了遥感研究的难度。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和总结后发现,根据实测SSC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季节、潮汐周期)建立分段模型可以提高整体反演精度。在选择参与反演的波段时,河口和近岸等高SSC海域以及远岸低SSC海域有各自不同的最优波段组合。高...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孙维萍, 扈传昱, 韩正兵, 翁焕新, 陈际雨, 潘建明
2016, 34(2): 308-3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9
摘要: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中国南极科考21~27航次期间获取的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Co、Al、Fe、Mn的含量,分析了普里兹湾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分布、生物硅含量,并利用富集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微量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南大洋其他海域具有很好的可比性。Cu、Zn、Cr、Co、Fe、Mn含量在陆坡深海区明显高于冰架边缘区和陆架区;Al、Pb含量在冰架边缘区较高;而Cd含量在陆架区相对较高。人类活...
杭州湾潮滩沉积物黏土矿物空间差异与物源指示
席雅娟, 师育新, 戴雪荣, 刘朝, 吴紫阳
2016, 34(2): 315-3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0
摘要:
通过对杭州湾潮滩沉积物中主要黏土矿物成分及组合类型的研究,分析了杭州湾潮滩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聚类分析等手段,同时结合杭州湾水动力特征,探讨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来源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主要为黏土质粉砂,其余为砂质粉砂。本区沉积物黏土矿物成分复杂,主要为伊利石,其次是高岭石和绿泥石;还有少量蒙皂石和蛭石及1.4 nm过渡矿物。根据其相对含量可分为3种组合类型:Ⅰ型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蛭石类-蒙皂石型,Ⅱ型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皂石-蛭石类型,Ⅲ型为伊利...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塔河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刘若涵, 王明, 姜在兴, 杨伟利
2016, 34(2): 326-3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1
摘要: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作为塔河碎屑岩领域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随着立体勘探的实施,展现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一些沉积相认识上的瓶颈制约着该层系勘探的深入和井位的部署。文章以沉积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并结合粒度、微量元素及重矿物分析,明确了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的沉积相类型及物源方向。研究认为,柯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潮坪相以及浅海陆棚相沉积。其中,下亚段发育河道及潮上-潮间带泥坪沉积,中亚段发育浅海陆棚相沉积,上亚段则发育潮间坪的砂坪-混合坪沉积;柯坪塔格组下段的母...
板桥-合水地区长63储层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分布
张茜, 孙卫, 明红霞, 王倩, 张龙龙
2016, 34(2): 336-34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2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及相渗等资料,研究了板桥-合水地区长63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总结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确定了纵向及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优质成岩相的展布受沉积相、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共同控制,尤其是喉道分布才是控制砂岩储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水云母胶结-长石溶蚀相储层主要分布于半深湖相重力流复合水道浊流沉积中,细-微细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好,渗流能力最好,油水呈相对均匀的渗流,孔隙内的油气极易通过喉道被开采出来;绿泥石胶结相、...
关于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相的再认识
牟传龙, 王秀平, 王启宇, 王远翀
2016, 34(2): 346-35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3
摘要:
成岩相作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热门方法,其定义的不同造成研究成果的差异。前期通过对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的详细研究,按照邹才能等(2008)提出的成岩相分类和命名原则,将研究区盒8段储层划分为五种成岩相。此次研究结合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结果,对研究区盒8段储层的成岩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成岩环境对其成岩相进行了再研究,在原研究程度的基础上完善了成岩相的形成过程和形成阶段。研究区盒8段储层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淡水-弱酸性的大气成岩环境、弱酸性-酸性的埋藏成岩环境和弱碱性的埋藏成岩环境...
柴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特征
孙国强, 刘伟明, 王波, 徐丽, 康健, 王海成
2016, 34(2): 356-3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4
摘要:
以重点钻井的岩芯样品和薄片的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X衍射、储层物性和压汞等化验资料的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和磨圆中等-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较低;储层物性表现为以中孔-中渗为主,低孔-低渗为辅的特征,且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好;原生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约占70%,其次是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减少了路乐河组砂岩储层原始孔隙的31.8...
大牛地气田大18井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及其成岩主控因素
陈修, 曲希玉, 邱隆伟, 张立强
2016, 34(2): 364-37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5
摘要:
以大牛地气田大18井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观镜下研究手段和储层物性数据等资料,研究了大18井上古生界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及物性演化特征、致密化成因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18井上古生界储层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石英颗粒溶解所形成的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晶间孔,偶见铸模孔和超大孔;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1%,平均渗透率为0.34×10-3 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压实作用是本区储层致密化的大背景,硅质、钙质及黏土矿物胶结充填孔隙、堵塞孔喉是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是...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
徐中波, 申春生, 陈玉琨, 康凯, 罗宪波, 何新容, 李林, 张博文
2016, 34(2): 375-38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6
摘要:
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模式,特别是心滩坝及其内部夹层的构型特征尤为重要,直接控制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富集与分布。采取现代地质调查与地下地质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分别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层三个级次,探讨了砂质辫状河构型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道具有三种充填样式,且以砂质充填为主,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呈"宽坝窄河道"的分布样式;坝内落淤层具有穹窿式和水平式两种分布样式。此外,从5级至3级构型单元逐步细分,通过三种识别标志划分单一辫流带,平均宽...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王凯, 关平,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2016, 34(2): 386-3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7
摘要:
通过塔北西部-柯坪地区大量的野外露头观测及室内薄片观察与物性分析,对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二亚段微生物礁白云岩储集性进行了精细研究。该层微生物礁仅在研究区南部三个剖面有发现,其中在昆盖阔坦剖面发育数量最多、体积最大,呈近东西向带状、串珠状分布;英尔苏和苏盖特布拉克两剖面发育数量和体积皆较小,呈现由南到北逐减趋势。微生物礁白云岩具有粒内孔、晶间孔、溶孔、格架孔、微裂缝和缝合线6种储集空间,但储集性能远低于预期目标,平均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别仅有1.84%和0.91×10-3 μm2,属于特低...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沙三、四段沉积期古盐度不均衡性研究
张守鹏, 李保利, 贺振建, 张存霞
2016, 34(2): 397-40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8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区钻井岩芯资料显示,古近纪沙三、沙四段沉积的泥岩、灰岩、云岩、膏岩多呈现相互间隔的韵律层分布。但在不同凹陷及各洼陷内,其发育的厚度、缺失程度以及韵律的完整性却是不尽一致的。通过对孢粉资料的分析发现,当时的古气候在全盆地基本趋于稳定,干、湿程度的微弱变化不足以引发沉积剖面上如此大的岩性差异。对比下辽河、东营、沾化和东濮凹陷的沉积记录和古盐度数据,发现各地岩性组合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各地湖盆古盐度差异所致。综合各项数据分析推断,沉积时期盆地东北部隆-堑夹持区下辽河凹陷(上游)的动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泥页岩与碳酸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
王万春, 王晓锋, 郑建京, 王作栋
2016, 34(2): 404-4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9
摘要:
通过采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4个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样品,对其中可溶有机质饱和烃与芳烃组分进行GC-MS分析,对比研究了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正构烷烃分布形式及峰型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Pr/Ph、伽马蜡烷/C30-αβ藿烷、C20-29三环萜烷/(C20-29三环萜烷+C27-35藿烷),以及甲基菲指数(MPI)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其沉积环境与成熟度的不同,对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来源油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马家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