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37卷  第3期

沉积学报 第37卷 第3期
2019, 37(3): 0-0.
摘要:
沉积与沉积矿产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摘要:
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岩石学特征分析发现,灯影组白云岩可分为泥粉晶云岩、粒屑云岩、微生物云岩、岩溶角砾云岩4类,其结构类型一般为泥晶-粉晶,说明白云岩化时间较早,为准同生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灯影组白云岩δ13C平均值与震旦纪原始海水较为接近,δ18O值呈现中-高负偏的特征,有序度和Fe、Mn含量相对偏低,Na含量相对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则与海水配分曲线类似,表明白云岩化主要受到海源流体的影响。盆地周缘的古陆和水下隆起...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喷爆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李哲萱, 柳益群, 周鼎武, 焦鑫, 南云
2019, 37(3): 455-4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5
摘要:
在对新疆北东部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黑色细粒岩系进行研究时发现,这套长期被当作由黑色泥岩、凝灰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岩系里还发育一套既不同于陆源碎屑、内碎屑沉积岩,也不同于热水沉积岩(喷流岩)的岩石,认为是一套以夹层形式发育在纹层状泥/页岩中,由气、液、固三相共存的深源岩浆-热液物质流体上涌进入湖(海)底喷流通道,由喷口喷出后与热液流体或与湖(海)水混合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喷爆岩。喷爆岩呈薄层-纹层状展布,矿物组成种类单一,以不稳定、次稳定矿物为主。晶质颗粒碎屑或团块均呈大小混杂、形态各异的棱角状,...
酸性火山岩早成岩期岩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新西兰北岛Taupo火山带Waiotapu地热区火山喷口堆积物为例
杨奕曜, 柳益群, 周鼎武, 焦鑫, 岳祯奇, 乔江华
2019, 37(3): 466-4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1
摘要:
新西兰北岛Waiotapu地热区位于Taupo火山带中部,以发育众多的第四纪酸性火山岩而闻名。通过X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激光拉曼等方法对区内一处于活动间歇期的小型火山口堆积物岩矿特征及特殊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口堆积物可分为3类:1)球粒流纹岩,矿物组成为:α方石英-PO鳞石英-正长石、奥长石、紫苏辉石-钛铁矿(钛磁铁矿);2)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矿物组成为:奥长石晶屑、塑性玻屑;3)硫磺土,矿物组成为:单质硫、长英质细粒岩屑。结合前人实验矿物学结论后认为,球粒流纹岩中的球粒体为富...
西昆仑穆呼锰矿晚石炭世含锰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陈登辉, 隋清霖, 赵晓健, 荆德龙, 滕家欣, 高永宝
2019, 37(3): 477-4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7
摘要:
西昆仑玛尔坎苏地区晚石炭世发育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近期研究成果揭示其具有巨大的菱锰矿找矿前景而备受关注。通过对穆呼锰矿含锰岩系剖面测量、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分析和碳酸盐岩锶同位素测试,对其进行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可以识别出八种碎屑岩-碳酸盐岩岩相:泥灰岩相、砂屑灰岩相、微晶碳酸锰相、微晶-粉晶灰岩相、砾屑灰岩相、含砾砂屑灰岩相、钙质砂岩相、钙质砾岩相和3种岩相组合。结合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地球化学和锶同位素特征,指示古海水温度平均2...
楚雄盆地北部桂花铜矿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沉积环境
薛传东, 向坤, 胡廷银, 廖程, 杨欣鹏, 杨天云露, 王磊
2019, 37(3): 491-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3
摘要:
楚雄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三江"构造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重要的含矿沉积盆地之一,以白垩纪地层赋存多个层位的砂岩型铜矿床为特征而不同于其他沉积盆地,长期备受关注。前人曾从矿床学角度进行砂岩铜矿床成矿作用相关研究,相对缺乏沉积学方面工作,进而导致对含矿岩系沉积环境及盆地属性和矿床成因认识的分歧。对楚雄盆地北部包括大村铜矿区在内的桂花地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表调查、坑道及钻孔观测和沉积环境研究,认为该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和江底河组是一套连续沉积组合,由河道亚相和边滩亚相沉积共同组成,形成于相对...
动态图像法与镜下测量法粒度分布结果对比研究
陈麦雨, 徐守余, 张立强, 王朝, 许紫菁
2019, 37(3): 502-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3
摘要:
动态图像法、镜下测量法在地下沉积岩粒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较为薄弱。对塔里木轮南地区X100井三叠系水下分流河道12块砂岩样品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粒度测试,将所测得的各组分含量、粒度曲线及粒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镜下测量法粒度结果开展校正研究,以使这两种方法在今后能更广泛地运用于粒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镜下测量法,动态图像法检测粗组分含量偏大而细组分含量偏小,黏土-粉砂组分和中砂组分是两种方法产生差异的分界线。检测颗粒数目的悬殊和岩石类型是两种方法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测试方法的量程、测量...
碎屑石榴石地球化学物源分析与解释:粒度的影响
黄鑫, 简星, 张巍, 洪东铭, 关平, 杜瑾雪, 张鹏飞
2019, 37(3): 511-5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1
摘要:
单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是沉积物源分析研究的重要手段,运用广泛。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粒度组成,即水动力分选作用,是否影响到基于这种方法的物源解释,目前尚不清楚且受到的关注不多。通过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沉积物中的680颗碎屑石榴石(0.068~0.557 mm)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数据,解释了不同粒度的碎屑石榴石物源。结果显示,0.063~0.125 mm的碎屑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结果中Fe2+与Mn2+含量更高,表明其母岩的变质结晶程度较弱,故物源解释结果更可能为中-低级角闪岩相变沉积岩,而其他粒...
福建白垩系沙县组地层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吕镔, 刘秀铭, 郭晖, 郑兴芬, 陈梓炫, 何梅菊, 赵国永
2019, 37(3): 519-53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5
摘要:
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白垩系巨厚地层被认为是河湖相沉积,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时期,其气候特征可以为当代和未来温室气候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对位于中国东南的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和永安地区的白垩系沙县组典型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参数测量,结合漫反射光谱(DRS)和色度指标,探讨了该地层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和红色的成因。结果表明:1)红色调和黄色调地层的主要磁性矿物分别为赤铁矿和针铁矿,均含有顺磁性矿物和极少量的亚铁磁性矿物;2)相对于粗粒的砂岩,细粒的粉砂岩赤铁矿含量较...
马海盆地深部孔隙卤水矿床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岳鑫, 刘溪溪, 路亮, 张晓冬, 范增林, 于小亮
2019, 37(3): 532-54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0
摘要:
通过数理统计、聚类以及离子特征系数等分析方法,对柴达木马海盆地的深部砂砾石层孔隙卤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卤水离子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pH、Cl-、TDS和Na+浓度值变化范围较小,分布均匀,而K+、Rb+以及Br-、Mg2+、Li+、Sr2+、I-、B2O3、Ca2+、Cs+、NO3-、SO42-等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差异显著;Cl-、TDS、Na+、K+、Mg2+和Li+与SO42-聚为一个亚类,表明卤水演化过程中有酸性液体的参与;K+含量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与Mg2+和Li+的变化具有...
现代沉积与环境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
王勇智, 张永强, 孙惠凤
2019, 37(3): 541-5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9
摘要:
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著,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域冬季海流和余流分布特征,计算了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向南输送的悬浮体净通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悬浮体分布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等流系季节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水体垂向层结和黄海冷水团均可抑制悬浮体垂向和东西向扩散。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砾石分析在扇三角洲与湖岸线演化关系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周缘百口泉组为例
高志勇, 石雨昕, 周川闽, 冯佳睿, 翟羿程, 樊小容
2019, 37(3): 550-5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5
摘要:
通过建立南天山前博斯腾湖北缘现代清水河扇三角洲砾石变化与沉积搬运距离关系、砂砾质沉积物特征与湖岸线关系,基于现代与古代扇三角洲构造背景、气候条件、扇三角洲延伸长度、沉积坡度及砾石成分等相似性分析,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形成厘定古代湖岸线发育部位与扇三角洲沉积物关系的地质参数。恢复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周缘百口泉组沉积时期湖岸线发育位置与演化特征,认为湖岸线距物源区应小于32 km,平均砾石径应大于2.9 cm。百口泉组一段在玛湖凹陷中部发育早期扇体,是现今玛湖凹陷深层有利储集体发育部位的指向区。...
塔西北下寒武统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沉积学响应
白莹, 罗平, 刘伟, 曹颖辉, 徐兆辉, 王珊, 龚骥遥
2019, 37(3): 565-5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6
摘要:
在塔西北阿克苏露头区发育多套类型不同的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风暴岩,它们宏观上与微生物丘混生或共生,微观上可见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结构,但与此相关的研究甚少。以露头观察和室内鉴定为基础,在苏盖特布拉克地区和昆盖阔坦地区划分出4类8种各具特色的微生物丘-风暴岩沉积序列,并归纳总结了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风暴沉积模式,认为其发育位置和沉积特征主要受控于"三面",包括平均海平面(MSL)、正常浪基面(FWB)和风暴浪基面(SWB);"四期",包括平静期、高峰期、衰减期与停息期;"五流态",包括风暴涡...
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王越, 张关龙, 王圣柱, 林会喜, 张奎华, 汪誉新, 曲彦胜, 张顺, 张亚男
2019, 37(3): 579-58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9
摘要:
通过对博格达山东北缘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上二叠统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与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发育泉子街组、梧桐沟组与锅底坑组;泉子街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冲积扇、曲流河,冲积扇砂砾岩体内有大量的砂岩砾石与油页岩砾石,为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与芦草沟组被剥蚀后在山前沉积的产物;梧桐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隆升为物源区,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砂砾岩体内火山岩砾石较多;...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五1-2亚段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李百强, 王起琮, 张小莉, 吴珍珍, 巨银娟, 纪炜, 李军
2019, 37(3): 589-6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1
摘要:
为探讨岩相古地理环境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五1-2亚段为例,综合利用岩芯观察及薄片鉴定、多矿物测井解释模型以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岩相、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测井解释储层厚度的分布特征及实际天然气产量数据分析了岩相古地理环境对储层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1-2亚段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白云岩(泥晶白云岩、膏盐溶蚀角砾白云岩、溶蚀角砾泥晶白云岩、溶蚀角砾含灰粉晶白云岩、灰云岩、含膏云岩、含泥含灰云岩、泥云岩)、石灰岩(云灰岩、含泥云灰岩)以及...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储层建模研究及其勘探意义
郑剑锋, 陈永权, 黄理力, 严威, 倪新锋, 李保华, 郭晓燕
2019, 37(3): 601-6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2
摘要:
明确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组储层的品质、规模及分布规律对指导寒武系盐下领域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柯坪地区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的解剖,阐明了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与藻(蓝细菌)有关的微生物白云岩(层纹石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格架白云岩)、黏结藻屑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和含砂屑泥-粉晶白云岩,自下而上的岩相组合指示缓坡型台地沉积特征;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粒(晶)间溶孔和藻格架溶孔,总体具有中高孔-中低渗的特征,孔隙的发育与岩相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藻砂屑白云岩和具有格架...
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定量刻画
林承焰, 程盼, 任丽华, 张静, 李宗奇, 刘书亭, 黄文松
2019, 37(3): 610-6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7
摘要:
委内瑞拉盆地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定量刻画难度大,是制约该区块水平井高效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芯描述和分析化验资料,确定该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心滩、复合心滩坝、辫状河道、决口扇/溢岸、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和潮汐砂坝等微相。综合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现代沉积测量类比和经验公式等三种方法,实现了研究区主要沉积微相的定量刻画,认为辫状河河道带宽度介于1~5 km,...
特低渗岩性油藏间连通性表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例
徐永强, 何永宏, 仲向云, 马静, 陈霖, 焦军, 朱玉双
2019, 37(3): 623-63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0
摘要:
分析各岩性油藏之间的连通性,可为油藏之间区域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提供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研究对象,根据砂体发育规模及夹层发育状况分析储层砂体连通性,通过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判断油藏间流体连通性。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马岭地区长8段各个小油藏间的连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段储层砂体叠置样式包括:孤立式、接触式、切叠式,其中切叠式储层砂体间连通性较好;建立了基于夹层的发育状况下砂体连通概率公式,并计算了研究区长8段储层砂体连通概率;通过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可将研究区长8油藏分为三个流体连...
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渐新统烃源岩发育模式
吴飘, 侯读杰, 甘军, 丁文静, 梁刚, 李兴, 冯信荦, 王慧
2019, 37(3): 633-64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8
摘要:
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勘探程度低,钻井样品受油基泥浆污染严重,目前关于该区浅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较为局限。通过对深水东区渐新统受油基泥浆污染的泥岩岩屑进行有效地洗油实验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合东部浅水区渐新统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地质资料,系统剖析了深水东区渐新统不同沉积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育控制因素和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渐新统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可分为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前缘模式和浅海相模式。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前缘烃源岩为中等-高有...
南海神狐海域Site 4B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甲烷渗漏的指示意义
王竣雅, 邬黛黛, 陈雪刚
2019, 37(3): 648-66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4
摘要:
前人对Site 4B站位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研究显示该站位历史上可能存在甲烷渗漏事件。为研究该站位的甲烷渗漏历史,分析了Site 4B站位柱状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物中Mg/Ca和Sr/Ca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Ca、Sr等碳酸盐相关的元素极有可能来自于与甲烷渗漏有关的自生碳酸盐。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认为Site 4B站位在15.78 ka B.P.之前泥火山活动造成甲烷渗漏,且甲烷渗漏速率具有增大-减小的周期性变化特点。研究站位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