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5期

目次
沉积学报 第39卷 第5期
2021, 39(5): 1057-1319.
摘要:
专栏·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孙海涛, 钟大康, 王威, 王爱, 杨烁, 杜红权, 唐自成, 周志恒
2021, 39(5): 1057-10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1
摘要:
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该地区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却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规模气藏。论文充分利用各种岩矿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T3x2)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结果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以大巴山变质岩为母岩沉积了一套三角洲前缘中粒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无论是石英砂岩还是岩屑砂岩,无论埋深大小,铸体薄片下孔隙均不发育,扫描电镜偶见微孔,物性很差;强烈的埋藏压实作用造成各种孔隙的缩小与消失;早燕山期(199~100 Ma)、中晚燕山期...
溱潼凹陷斜坡带原油物性和地化特征及成因
昝灵, 柴方园, 印燕铃
2021, 39(5): 1068-10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8
摘要:
原油的物性和地化特征是油气成藏过程的综合反映,能预测油气运移距离、母源性质、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将溱潼凹陷的原油划分为超重油、重质油、中质油三类。平面上,相同层系的原油从深凹带向外斜坡带物性逐渐变差、成熟度降低,含硫量增加。纵向上,从深层向浅层原油物性逐渐变差。原油成熟度与形成环境具有良好相关性,低熟原油形成于咸化泥灰岩。外斜坡普遍发育低成熟油,深凹带阜二段烃源岩在三垛初期生成低熟油,三垛末期生成成熟油,低熟油先充注,后期成熟原油驱替低熟油不断运聚到外斜坡成藏。溱潼凹陷斜坡带油源比较充足,原油经...
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厚刚福, 宋兵, 倪超, 陈薇, 王力宝, 窦洋, 李亚哲, 彭博
2021, 39(5): 1078-10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2
摘要:
为查明源储配置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优选下一步致密油潜在有利区,在岩心和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地球化学分析和扫描电镜、微米CT等测试,对川中地区大安寨段烃源岩和致密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已知油藏解剖,对大安寨段致密油源储配置类型和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发现源储互层式和上源下储式配置关系最有利于致密油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发育旁生侧旁生侧储储式、源储互层式和上源下储式等3种源储配置,烃源岩为最大湖泛期泥页岩,有机质含量0.54%~2.32%,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致密砂岩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例
陈朝兵, 付玲, 陈新晶, 张涛, 解宇航, 王泓波, 朱玉双
2021, 39(5): 1086-10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为深水重力流成因的致密砂岩储层,储层整体致密、非均质性强,微观评价难度较大,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通过粒度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及真实砂岩两相渗流模型等常规实验手段,从岩石骨架颗粒、成岩作用及孔喉结构三方面优选非均质性特征参数,分别提出了表征骨架颗粒非均质性的粒度标准偏差σ,表征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的充填指数C和抗溶蚀指数K以及表征孔喉结构非均质性的分形维数D。在此基础上,论证并构建了微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F,F值介于0.2~3.0,F越大,代表了储层骨架颗粒分选越差、成...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蔡苏阳, 肖七林, 朱卫平, 朱汉卿, 陈吉, 陈奇, 蒋兴超
2021, 39(5): 1100-11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0
摘要:
以川南长宁页岩气示范区A井页岩气优质产层龙一1小层与非优质产层龙一2小层及龙二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储层矿物组成、纳米孔隙发育特征和赋存载体组合样式及其主控因素等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对比,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龙一1小层富含有机质、石英和黄铁矿,页岩孔径分布呈前峰型,纳米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含量控制,有机孔是纳米孔隙主要类型,有机质颗粒充填于矿物粒间孔内,被石英和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包围,构成“纳米级气藏”;2)龙一2小层和龙二段相对富含黏土矿物和碳酸盐岩,页岩孔径分布以后...
沉积与沉积矿产
阿尔金断裂两侧早古生代沉积建造与构造演化
冯永忠, 白云来, 康鸿杰, 马惠萍
2021, 39(5): 1111-11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0
摘要:
阿尔金断裂两侧地质体能否对比,是中国西部地质领域里的重大科学问题,长期存在争议。以沉积建造和地质构造为基础,结合古生物和古地磁资料,对比分析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两侧地质特点,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两侧的岩相古地理及其他地质特征都具有很大差别:1)早寒武世塔里木陆块主要是伸展环境,缺少火山活动,祁连地区主要是收缩环境,发育火山活动;中寒武世塔里木北缘深水盆地里普遍出现含磷钒铀沉积,祁连地区主要形成火山岩及蛇绿岩;寒武纪中晚期柴达木北缘出现红色泥岩建造,而塔里木无论是盆地区还是盆地边缘,均缺少这套沉积...
豫西荥阳P⁃Tr之交孙家沟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郑伟, 刘云龙, 齐永安, 邢智峰, 李妲, 付玉鑫, 李婉颖, 许欣
2021, 39(5): 1128-11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9
摘要: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孙家沟组的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孙家沟组主要为早中期的河流沉积过渡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陆相浅水富氧沉积环境;孙家沟组沉积期的古气候主要为温暖湿润,前期出现了几次干热变化,且整个沉积期风化剧烈。
鄂西新滩二叠纪腕足类的群落演变与环境关系
高广宇, 肖传桃
2021, 39(5): 1144-11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7
摘要:
系统研究了湖北省西部新滩剖面亚丁斯克阶至长兴阶的腕足动物群落演替过程。通过研究区与华南地区及特提斯区域进行比对分析,结合前人对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二叠纪腕足类群落演替的规律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除二叠纪末的灭绝事件,在乌拉尔统与瓜德鲁普统界限附近及乐平统中共识别出两次腕足类种群的显著分异度变化,且其演替时间都接近6~8个百万年。前一次体现在冷水种与暖水种的混合过渡现象,后一次体现在个体增大、壳饰发育与个体变小、壳体变薄的不同分化现象。在气候方面,冰期与季风的强弱作为主要因素从温度及养分...
四川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变化:来自深时古土壤证据
李军, 黄成敏, 文星跃, 张茂超
2021, 39(5): 1157-11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8
摘要:
定量的古气候重建可为当前及未来可能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性参考。发育自四川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古土壤蕴藏了丰富的陆相古气候信息,利用古土壤的地球化学指数、钙质古土壤成壤碳酸盐结核深度及其氧同位素组成与年均降水量、温度之间的关系,定量重建四川盆地中生代(晚三叠世晚期—白垩纪)年均降水量与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生代年均降水量变化较大,为145~1 400 mm;年均温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7 °C~15 °C;总体上属于温带干旱—湿润交替的气候环境但以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为主。其中晚三叠世晚...
晚塞诺曼期东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探析—以西藏定日地区为例
刘欣宇, 李永祥
2021, 39(5): 1171-11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5
摘要:
发生于白垩纪中期塞诺曼期—土伦期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被认为是研究大洋缺氧事件形成与其他地质过程异常的重要窗口。重建晚塞诺曼期OAE2事件发生之前的古海洋环境对于理解OAE2的成因机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沉积速率快且有高分辨率年代标尺的西藏定日地区OAE2剖面事件层位之下冷青热组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旨在为重建研究区晚塞诺曼期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新约束。对剖面-5.20 m 至30 m的地层以10 cm间隔采样352个,并测得这些样品的磁化率,重点对-5.20 m至0 m样品测量其...
现代沉积与环境
太平洋CC区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姜柳青, 汪卫国, 梁积伟, 戴霜, 蒋敏, 陶文星, 马晓军
2021, 39(5): 1185-11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0
摘要:
对太平洋CC区西部7根沉积物短柱样的常微量元素进行浓度测试,以了解沉积物元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和控制因素。与上地壳元素平均值(UCC)相比,研究区沉积物中MnO、P2O5、Co、Ni、Cu、Mo、Ba明显富集,Al2O3、K2O、Fe2O3、CaO、Sr等亏损。聚类和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元素有4种来源,其中Al2O3、Fe2O3、K2O、MgO、TiO2、V、Cr、Co、Rb、Zr、Nb、Cs、Hf、Ta、Pb、Th、U为陆源黏土成因;CaO和Sr为钙质生物成因;MnO、P2O5、B、Ni...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薛红盼, 曾方明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摘要:
青海湖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古气候演化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由于各类环境替代指标的多解性,以往研究中对青海湖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特别是早全新世的气候特征存在不一致的认识。对青海湖东岸种羊场风成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进行分析,结合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指标重建了过去约11 ka青海湖地区古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和Al2O3-(CaO*+Na2O)-K2O(A-CN-K)三元图指示种羊场风成沉积经历了弱风化、中等程度的风化强度。CIA值的波动变化反映青海湖地区...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干旱环境河流扇概念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满盆砂”成因新解
李相博, 刘化清, 邓秀芹, 王雅婷, 龙礼文, 魏立花, 郝斌
2021, 39(5): 1208-12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7
摘要:
河流扇是陆相盆地中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沉积模式,其主要形成于干旱气候环境中。该文阐述了河流扇的概念演变与发展由来、沉积特征、鉴别标志与控砂机理等,讨论了河流扇与分支河流体系、末端扇及浅水三角洲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河流扇形成主要受“分支型”河道控制,而末端扇及浅水三角洲主要受“分流型”河道控制。在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古气候环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河流扇概念对延长组“满盆砂”形成机制进行了重新解释。主要结论是:1)延长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具有三分性——早期为干旱环境,中期为湿润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碳酸质喷积岩初探
郑庆华, 刘行军, 柳益群, 周鼎武, 杨开艳, 王贵文, 张洋洋, 陈朕, 刘亮
2021, 39(5): 1222-12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5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黑色岩系中首次发现主要呈纹层状、脉状等顺层分布于油页岩或凝灰岩中的碳酸质岩浆—热液喷流型沉积岩(简称喷积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取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全岩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上述碳酸质喷积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与生烃母质关系特征进行了初探。结果显示,按物质来源、形成方式和结构构造可将长7油层组碳酸质喷积岩划分为碳酸质喷爆岩、碳酸质喷溢岩、碳酸质喷流岩三大类型,三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岩浆碳酸岩...
渤海海域辽东凹陷东南缘沙二段优质储层差异及成因
杜晓峰, 庞小军, 王清斌, 冯冲, 赵梦
2021, 39(5): 1239-12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3
摘要:
渤海海域辽东湾凹陷东南缘沙二段储层中发现了油气,但物性差异较大、优质储层成因不明,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评价。利用岩心及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全岩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沙二段储层差异及优质储层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南向北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8.1%,以中—高孔为主;中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0%,以低—特低孔为主;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7%,以特低孔—超低孔为主。2)研究区储层埋藏较浅(埋深小于3 000...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袁丙龙, 张辉, 叶青, 张连枝, 陈之贺, 晁彩霞, 董德喜, 郇金来
2021, 39(5): 1253-12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5
摘要:
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带指数(FZI)把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在复合砂体内部刻画了流动单元的分布,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复合砂体构型、流动单元、断层等地质因素对油田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并深入分析了调整井水淹层的水淹特征,...
基于CT成像技术的白云岩储层微观表征—以川中磨溪—龙女寺台内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为例
田兴旺, 杨岱林, 钟佳倚, 孙奕婷, 王云龙, 杨雨, 文龙, 张玺华, 彭瀚霖, 何家欢, 蒲治锦, 马奎
2021, 39(5): 1264-127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5
摘要:
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四川盆地安岳气田主力勘探产层之一,是一套受丘滩体发育和桐湾II幕表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的储层。灯四段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相较于台缘带灯四段孔洞型优质储层连续发育的特征,台内区丘滩相沉积不足、岩溶作用效果变差,储层厚度减薄,品质降低,常规手段在对此类储层性质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应用X射线CT扫描成像与数字岩心技术,以川中磨溪—龙女寺台内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岩溶储层为例,将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喉道,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储层系统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溶蚀孔隙、溶...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刘文栋, 钟大康,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2021, 39(5): 1275-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0
摘要: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厚层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栖霞组有利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不明朗,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进展。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对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特征、沉积格局以及古地貌进行研究发现:川西北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依次发育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并发育台缘滩或台内滩等若干亚相类型。其中栖一期沉积水体较深,为弱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形成期,台缘滩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栖二期为栖霞...
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古气候及物源分析
潘世乐, 蒋赟, 康健, 陈波, 张顺存, 孙国强
2021, 39(5): 1292-13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3
摘要: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岩心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合钻井岩心的观测、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厘清了研究区古气候演化历史和源区构造背景。黏土矿物分析结果显示冷湖七号砂岩呈高伊利石、较高伊蒙混层和绿泥石、少蒙脱石,缺失高岭石的分布特点,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氧化物含量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高Na+、K+和低Mg/Ca、TiO2、Al2O3/MgO的特征,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环境变化相对频繁,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碱性环境。成分变异指数(ICV)均大于或接近1,意...
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锌厂沟剖面为例
刘建清, 何利, 何平, 冉敬, 何佳伟, 陈风霖
2021, 39(5): 1305-13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2
摘要: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锌厂沟位于康滇古陆东缘,在剖面测量及样品系统采集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该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地球化学剖面,为该区筇竹寺组沉积环境、物源分析提供了定量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筇竹寺组物源主要来自康滇古陆中元古界东川群、会理群砂泥岩、海相玄武岩,并可能有少许同时代花岗岩,形成于康滇古陆东缘大陆坡或边缘海,自西向东呈康滇古陆—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水下隆起有序变化,工区位于浅水陆棚相;2)稀土元素δCe值、δEu值及微量元素Mo、V含量、(V)N/(V+Ni)N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