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6卷  第4期

沉积与沉积矿产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
杨孝群, 李忠
2018, 36(4): 639-6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4
摘要:
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于2017年10月9日—12日在法国图卢兹召开,微生物碳酸盐岩专题受到持续关注。在总结会议成果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沉积学文献以及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考察,分析了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前沿及进展,包括:1)微生物席矿化产物及序列,认为矿化产物包括方解石(低Mg、高Mg、超高Mg)、文石、含铁、锰和钙的碳酸盐岩,镁—硅和黄铁矿等产物,矿化序列多样。2)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元素记录,其中碳、氧、氮、磷、硫、铁、硅、砷等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可能保留了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和早期成...
微生物碳酸盐岩孔隙研究进展
屈海洲, 周子坤, 张云峰, 陈薇, 张正红, 罗新生, 马超, 谭飞, 朱玉环
2018, 36(4): 651-6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5
摘要:
微生物碳酸盐岩不仅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和地质历史事件的重要沉积记录,也是油气资源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生理活动特性影响了原生孔隙的形成及保存,微生物沉积形成的不同尺度的沉积组构影响了孔隙的孔径大小及空间分布。微生物碳酸盐岩微相及共生岩性的微相组合型式对孔隙有效性及规模有重要影响,所处沉积地貌及相带使得微生物碳酸盐岩受海水—大气水成岩环境的胶结—溶蚀作用次序及程度不同,导致孔隙的非均质性。微生物相关的白云石化、胶结及岩溶等不同成岩作用,因其所处成岩阶段不同,而分别可能起到形成原生孔隙...
富含微生物体系内温压条件对自生碳酸盐岩和铁硫化物形成的影响
魏铭聪, 许天福, 贝科奇, 金光荣, 刘肖, 曹玉清, 刘娜
2018, 36(4): 664-67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3
摘要:
甲烷渗漏区沉积层中存在的大量自生碳酸盐岩和铁硫化物,是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但对其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还不多见。利用自主研发的模拟装置,首次在富含甲烷氧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微生物系统内,通过水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化学组分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方法,确定自生碳酸盐和铁硫化物的形态和种类,研究它们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5℃,8℃和10℃实验中,pH保持在6.5~7.4之间,ORP稳定在-100.0 mV附近,HCO3-浓度为202.55~639.93 mg...
现代沉积与环境
湖北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DO18事件特征
张伟宏, 廖泽波, 陈仕涛, 邵庆丰, 段福才, 朱丽东, 王天阳
2018, 36(4): 674-6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1
摘要:
研究冰量较大时期千年尺度事件的区域响应和结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验证千年尺度事件的驱动机制。基于湖北永兴洞一支石笋的5个高精度230Th年龄和323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Dansgaard-Oeschger(DO)18事件发生时高分辨率的东亚水文循环变化的过程和特征。结合同一洞穴另两支石笋记录,发现永兴洞石笋δ18O在~64.7 ka迅速负偏1.5‰,指示在MIS4阶段东亚季风区确实发生了持续时间较短的DO18事件。石笋δ18O结果精确标定了DO18事件的结束时间为~63.0 ka,结束过程呈...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相对湖平面升降规律研究
张坦, 张昌民, 瞿建华, 朱锐, 袁瑞, 潘进, 陶金雨
2018, 36(4): 684-6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7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百口泉组相对湖平面升降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对百口泉组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的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钻井、测井等资料,采用传统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井小波变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将百口泉组定量划分为1个长期层序,4个中期层序,16个短期层序,126个超短期层序;对126个超短期层序进行Fisher图解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百口泉组沉积时期湖平面升降总体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特征,内部又可划分为多个次级湖平面升降旋回,...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探讨
蔡来星, 郭兴伟, 徐朝晖, 张晓华, 李文强, 肖国林, 朱晓青, 侯方辉
2018, 36(4): 695-7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4
摘要:
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序列等特征,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环境及其垂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SDP-2井所钻遇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既包含碎屑岩也包含碳酸盐岩,发育了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南黄海盆地晚古生代先...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台缘带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邓世彪, 关平, 李保华, 刘沛显, 陈永权
2018, 36(4): 706-7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9
摘要:
目前对于缺乏宏观造礁生物而仅由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寒武系台缘带沉积结构的沉积学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出露下寒武统台缘带地层,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剖面分层精细测量和室内薄片镜下分析,刻画了台缘带的沉积结构特征,建立了台缘带的沉积结构模型,阐述了在微生物参与下台缘带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台缘带发育从较深水区向潮间带过渡的水体向上逐渐变浅的沉积演化序列,具有由泥晶沉积、层纹石、微生物丘、颗粒沉积和叠层石等5种沉积类型从下至上分层叠置的沉积结构特征,其中,泥晶沉积...
苏北东台坳陷阜宁组沉积演化数模物源分析
韩元红, 徐旭辉, 陆建林, 朱建辉, 彭金宁, 武英利, 邱岐, 王东燕
2018, 36(4): 722-7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0
摘要: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三维地层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充分利用地层沉积演化相关研究资料,以验证苏北东台坳陷目前存在争议的物源问题为目标,开展了物源位置单因素数值对比模拟,探讨不同物源观点下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以及以北部滨海隆起为物源的苏北盆地整体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央建湖隆起是否为阜宁组提供物源。最终,建立了北偏东、南西两支物源输入的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三维地层沉积演化数值模型,模拟了阜宁组二段—阜宁组四段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得出与地质模型匹配良好的地层岩相展布特征,并通过多口井岩性、地层厚度验证...
华北中南部博山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侯中帅, 陈世悦, 郭宇鑫, 王志金, 赫庆庆, 崔绮梦
2018, 36(4): 731-7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2
摘要:
随着中浅层油气勘探进入中高成熟阶段,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已成为油气勘探和储量接替的重要领域,对上古生界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华北中南部淄博博山上古生界露头剖面为基础,通过详细踏勘实测,识别其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与沉积序列,明确其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博山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共识别出障壁海岸、潮流、碳酸盐台地、三角洲和曲流河5种沉积相及8种典型沉积序列;本溪组—太原...
滇黔北坳陷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与沉积环境
陈科洛, 张廷山, 梁兴, 张朝, 王高成
2018, 36(4): 743-7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6
摘要:
滇黔北坳陷为南方海相地层的有利研究区域,发育多套海相页岩。上奥陶统五峰组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尤其是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作为优质烃源岩而备受重视。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判识,对其进行页岩岩相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结果显示:滇黔北坳陷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地层共划分出六种页岩岩相:硅质页岩、黏土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黏土质钙质混合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其中硅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的TOC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四种岩相。V/(V+Ni)、V/Cr、Ni/C...
贝尔凹陷南屯组物源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李跃, 蒙启安, 李军辉, 王琦, 邹越, 娄洪
2018, 36(4): 756-7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0
摘要:
精细刻画古物源环境对恢复沉积体系、寻找优势砂岩发育带和预测勘探目标区等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古地貌、地震属性、重矿物以及砂地比等方面的资料,由不同角度、分不同层次对贝尔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体系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刻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四周的斜坡带以及盆内的低凸起,由盆地四周向中心汇聚,其中南一段与南二段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方向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贝尔凹陷南屯组共识别出9大物源体系,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环境,并根据物源区的发育位置、构造样式及构造活动的差...
凝灰岩型含油层系特征与成因分析——以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二叠系平地泉组为例
张丽霞, 柳益群, 向辉, 李红, 周鼎武, 焦鑫, 李哲萱, 南云
2018, 36(4): 768-7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6
摘要:
新疆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的中二叠统平地泉组(对应芦草沟组)是一套典型的黑色含油层系,长期被认为是裂谷盆地(或岛弧盆地)中富含生烃母质的深湖相泥岩。通过矿物学、岩石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平地泉组的岩石碎屑主要来源于地幔碱性—过碱性的超基性岩浆岩(以碳酸岩为主)和中酸性岩浆岩(以安山岩和流纹岩为主)的喷爆物和溢流物,以出现碱性—过碱性的碱性长石、富铝石英、岩浆方解石、霓石、锂云母、硅钡钛石、蛇纹石等超基性岩浆矿物和以碱性—过碱性的碱性长石、石英等中酸性岩浆矿物为特征。上述喷爆的矿物碎屑与基质在富含...
柴北缘腹部深层异常高孔—渗储层成因分析
郭佳佳, 孙国强, 门宏建, 朱文军, 马进业, 朱军, 管斌, 史基安
2018, 36(4): 777-7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2
摘要:
根据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鉴定结果,结合扫描电镜、物性统计及测、录井资料,探讨了柴北缘腹部埋深大于3 000 m的异常高孔—渗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深部异常高孔—渗储层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是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到滨—浅湖沉积,粒度较细,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次生溶蚀孔隙和少量裂隙,孔—喉匹配性好。深部异常高孔—渗带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后期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系统也促使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分...
西沙海槽盆地强限制性中央峡谷水道地震相与内部结构的分段特征
姚悦, 周江羽, 雷振宇, 刘浩冉
2018, 36(4): 787-7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8
摘要:
西沙海槽盆地中央峡谷深水水道规模大,下切深,弯曲度低,表现出强限制性与东西分段性特征。充分利用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对其地震相特征进行识别与分段性研究,识别出中央峡谷水道体系五种典型地震相类型,分别为底部滞留沉积、浊积砂体沉积、块体流沉积、泥质沉积、滑塌沉积。水道内部充填序列与限制性强度区相关性密切。通过地震相图、沉积相图和古地貌恢复图分析,发现西沙海槽中央峡谷整体呈东西向展布,水道西宽东窄,周边地势西高东低。基于分段特征与构造断裂带的吻合性,以西沙次凹处作为拐点将峡谷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NWW...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7亚段颗粒滩沉积特征及空间分布
刘耘, 谭秀成, 刘显岩, 何为, 熊鹰, 刘灵, 刘明洁, 杨清宇
2018, 36(4): 796-8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4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家沟组地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以马五7亚段为主要储集层位的盐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期取得了重要突破。基于钻井、测录井、岩芯及薄片等资料,对盆地中部马五7亚段颗粒滩沉积特征、纵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讨了研究区沉积古地理格局及其颗粒滩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7亚段主要由晶粒白云岩及各类型颗粒白云岩构成,纵向上发育潟湖—颗粒滩—灰泥丘—台坪、潟湖—颗粒滩—滩间海—颗粒滩、潟湖—颗粒滩—灰泥丘三种沉积相序,颗粒滩位于向上变浅旋回的中上部,且常与微生物丘构成丘滩复合体建...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赵国祥, 官大勇, 刘朋波, 黄颖, 刘丹丹
2018, 36(4): 807-8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7
摘要: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沉积特征,水体面积较小,受河流作用改造为主,平原亚相砂体以具有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和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的分支河道为特征;干旱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水体导致代表氧化环境的紫红色泥岩与代表弱还原环境的灰绿色、杂色泥岩呈交互沉积。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定边地区长7段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刘亚洲, 刚文哲, 陈果, 孙晶波, 姜崇
2018, 36(4): 818-8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3
摘要: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定边地区13口井16块长7烃源岩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研究了源岩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生源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并探讨了芳烃系列成熟度评价参数在该地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源岩主要以二环和三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主,而四环和五环芳烃类化合物较低,芴含量较高,普遍含有1,2,5-TMN和1,2,5,6-TeMN且部分样品含量偏高,并检测出一定含量的惹烯、苝、和芘等陆源高等植物生物标志化合物,表明研究区源岩形成于滨浅湖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中,高等植物的输入对该地区源岩的形...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一类新的原油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包建平, 王志峰, 朱翠山, 汪立群, 陈琰, 周飞
2018, 36(4): 829-8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4
摘要:
各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冷湖油田原油具有姥植比高(Pr/Ph>2.0),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0.5~0.7)、重排藿烷(diaC30H/C30H=0.2~0.4)和新藿烷(C29Ts/C29H=0.4~0.7)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低(伽马蜡烷指数<0.05)的特征,它们源于该地区发育的下侏罗统淡水湖沼相烃源岩;而柴西北区咸水湖相原油的姥植比低(Pr/Ph<0.8),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0.1)、重排藿烷(diaC30H/C30H<0.05)...
湖相碳酸盐岩元素测试方法研究
贾文博, 关平, 刘沛显, 于川淇, 庞磊
2018, 36(4): 842-8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2
摘要:
湖相碳酸盐岩因形成于大陆环境,通常陆源硅酸盐组分含量较高并影响元素组成特征,不应简单地套用海相碳酸盐岩的方法进行元素测试。对柴西茫东地区红山梁剖面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中新统下油砂山组湖相碳酸盐岩采用酸溶法、电子探针、LA等多手段进行的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各种测试方法应用于湖相碳酸盐岩分析时都存在适用性与局限性问题。酸溶法的局限性在于所获得的K等碱金属元素含量不能用于后续分析。而对微区测试方法而言,首先LA与探针两种微区测试方法能否进行数据上的通用需要比较二者的相关性;其次由于光斑大小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