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沉积学报 第39卷 第1期
2021, 39(1).
摘要:
中国非常规油气沉积学新进展—“非常规油气沉积学”专辑前言
邹才能, 邱振
2021, 39(1): 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1
摘要:
经过近20年不断探索,中国陆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年全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23%,2020年非常规油气产量接近7 000万吨油当量,标志着中国进入非常规油气革命发展新阶段。非常规油气沉积学作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陆相深水砂质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模式”、“海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细粒沉积岩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多地质事件沉积耦合形成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段)”等重要认识。专辑主要是由从事非常规油气相关的...
中国油页岩富集与地质事件研究
柳蓉, 张坤, 刘招君, 闫旭, 于佳琦
2021, 39(1): 10-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4
摘要:
油页岩是一种有机质富集的细粒沉积岩,高古湖泊生产力和稳定的还原环境是油页岩成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在含油页岩沉积组合序列中,经常出现火山、热液、大洋缺氧、气候突变、海侵、重力流等地质事件。通过对全国50个盆地、95个含矿区油页岩成因和分布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揭示出火山、热液、大洋缺氧、气候突变、海侵、重力流等事件不同程度地改变古湖泊水体条件,引发湖泊表层高生产力,促进藻类勃发和微生物繁盛,并形成稳定的湖泊分层环境,成为油页岩富集的有利因素。但若过量的火山灰、频繁火山爆发释放大量气体、高...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沉积研究进展与页岩气新发现
董大忠, 邱振, 张磊夫, 李树新, 张琴, 李星涛, 张素荣, 刘翰林, 王玉满
2021, 39(1): 29-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2
摘要: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成功规模效益开发,使我国页岩气跨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确立了页岩气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页岩气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目前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地质评价还处在初期阶段,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与分布、沉积模式、有机质富集机理等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相关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系统厘定海陆过渡相相关概念与特征,明确了国内外典型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系统总结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研究现状与新进展,揭示了海陆过渡相中富有机质页岩有利发育环...
异整合面——古环境剧变的地层记录
高远, CarrollAlan R., 王成善
2021, 39(1): 46-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8
摘要:
异整合面是在区域(盆地尺度)或全球范围内发生根本性的、突然的、持续性的沉积相变而形成的地层界面。有别于传统的沉积学和地层学概念以沉积环境保持稳定或者缓慢连续变化为前提,异整合面强调古环境剧变事件在地层中的记录,它是不遵循瓦尔特相律的地层界面。陆相环境波动频繁、变化剧烈,容易发育异整合面,例如北美古近系绿河组、松辽盆地白垩系、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中的异整合面。海相地层异整合面的成因是全球性的气候剧变事件,例如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奥陶纪—志留纪界线、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界线发育的异整合...
泥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建华, 金之钧
2021, 39(1): 5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3
摘要:
泥岩成岩作用研究在页岩油气革命的推动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已成为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泥岩成岩作用不仅控制着油气的生成和运移,同时对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储层物性和力学性质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围绕这一领域,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泥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矿物成岩演化;2)有机质成岩演化与有机质孔的发育;3)泥岩成岩作用的驱动机制及其物性响应;4)泥岩成岩作用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泥岩成岩作用研究将不断补充完善盆地成岩作用系统,并继续...
海相泥页岩沉积过程研究进展
李一凡, 魏小洁, 樊太亮
2021, 39(1): 73-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1
摘要:
随着全球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海相泥页岩作为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其沉积特征及沉积过程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岩相分类、沉积过程解释及层序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海相泥页岩的岩相划分已达到厘米—毫米尺度,其命名原则主要考虑结构(粒度)、层理及矿物成分等特征,结构方面着重参考砂级、粗泥级和细泥级的占比,层理描述注重纹层的连续性、形态和几何关系,矿物成分则比较黏土矿物、石英和碳酸盐岩矿物的相对含量。海相泥页岩的沉积过程多样,浅海陆棚环境下细粒沉积物(岩)的主要搬运与沉积过程...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摘要: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
致密油层沉积富集模式与勘探开发成效分析—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为例
蒙启安, 赵波, 陈树民, 林铁锋, 周永炳, 乔卫
2021, 39(1): 112-1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7
摘要:
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层为例,论述致密油沉积富集模式及勘探开发成效。针对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纵向小层多、层间跨度大,平面砂体错叠分布、单层厚度薄、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应用丰富的钻井、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开发试验区精细地质解剖,提出了扶余油层小层级叠置型致密河道砂体发育模式及叠置砂体预测技术,以期为致密油地质及工程双“甜点”的规模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发育3种叠置类型砂体,即:主力层河道、主力层薄层河道和薄层分流河道型,深化了前期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富集的宏观认识。...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储层岩石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山1—盒8段为例
朱世发, 崔航, 陈嘉豪, 骆高俊, 王文禹, 杨祎, 施翌
2021, 39(1): 126-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5
摘要:
浅水三角洲已经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浅水三角洲常规和非常规砂岩储层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结合岩芯、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西部地区山1—盒8段浅水三角洲的母岩特征、沉积充填、砂体展布与储层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常规砂岩储层和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和北部砂岩重矿物组合相似,以锆石和白钛矿为主。综合La/Yb-REE与Dickinson三角图解、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碎屑锆石定年分析认为,北部物源主要...
陆相断陷咸化湖盆有机质差异富集因素探讨—以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为例
胡涛, 庞雄奇, 姜福杰, 王琦峰, 徐田武, 吴冠昀, 蔡哲, 于吉旺
2021, 39(1): 140-1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5
摘要: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咸化湖盆广泛发育含盐泥页岩,蕴藏着大量页岩油资源。页岩油“甜点”发育与有机质富集密切相关,但含盐泥页岩有机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取芯,开展总有机碳(TOC)、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古气候、古盐度、沉积速率、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沙三段泥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生产力、古盐度和沉积速率。古生产力越大,有机质富集程度越高;随古盐度和沉积速...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2021, 39(1): 153-1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40
摘要:
混合沉积从一种“小众”的沉积类型,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线,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海相、陆相以及过渡相等各类环境中均有一定分布,认为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属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混合沉积是一种广泛的沉积类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混合沉积相关概念,区分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高强度事件引发的间断混合沉积、相边界渐变接触形成的相混合沉积、原地死亡的钙质生物组合形成的原地混合沉积、构造边界遭受剥蚀形成的母源混合沉积等四种类型。混合沉积的...
陆棚海泥岩的岩相特征及沉积过程—以晚白垩世北美西部内陆海道为例
李志扬
2021, 39(1): 168-1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6
摘要:
传统的沉积模式认为大部分细粒沉积岩(泥岩或页岩)的沉积发生在相对深水、低能的环境中。作为地表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沉积岩类型,泥页岩包含了对重构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信息。泥页岩除了可以作为有效的烃源岩,勘探开发技术的进展更发掘出泥岩作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巨大潜力。近十年来,国内外对细粒沉积物的水槽实验、泥岩沉积微相的精细分析、以及泥岩岩相组成特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研究对泥岩的沉积过程和沉积模式在不同角度上提供了新的认知。大部分泥岩(甚至包括众多有机质含量高的泥岩)都可能沉积在相对浅...
海相细粒沉积层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开发意义
施振生, 邱振
2021, 39(1): 181-1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7
摘要:
海相细粒沉积层理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着细粒沉积岩的储层品质及可压裂性。细粒物质通过生物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机械分化作用形成之后,以单颗粒、絮凝颗粒、泥岩内碎屑、岩屑、有机—矿物集合体(“海洋雪”)及浮游动物粪球粒等形式,通过风力、低密度流、重力及底流等搬运至海洋,最终以垂直沉降和/或侧向加积的方式沉降下来。细粒物质可形成2种纹层(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种纹层组(泥纹层组和粉砂纹层组)和2种层(递变层和均质层),并构成5大类层理(块状层理、递变层理、韵律层理和年纹层、水平层理和交错层...
深层、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固态沥青测井评价—以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四段为例
宋泽章, 柳广弟, 罗冰, 曾庆才, 田兴旺, 戴鑫, 姜仁, 王云龙, 李强, 赵珺仪, 阿比德·阿不拉null, 臧建鹏
2021, 39(1): 197-2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7
摘要:
超深、超老地层中的非常规油气成藏及演化、甜点区刻画、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一大难点,相关定量评价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两深一非”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沥青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对探索古油藏分布、规模、成藏机制及论证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灯四段为研究对象,先综合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图像法定量计算,对固态沥青进行了表征;而后建立了多矿物体积模型,借助常规测井曲线组合(DEN-RT-RXO-CNL-AC),对储层固态沥青进行反演...
煤层孔隙与裂隙特征研究进展
刘世奇, 王鹤, 王冉, 高德燚, TripathyAshutosh
2021, 39(1): 212-2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4
摘要: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因,内外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煤阶、不同含煤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孔隙、裂隙发育的现今特征,而成煤物质、沉积环境、盆地埋藏史、热史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层孔隙、裂隙的研究...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龚承林, 齐昆,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2021, 39(1): 231-2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5
摘要:
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的过渡区较宽、响应尺度较大(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为:宽陆架且无峡谷延伸到内陆架以及冰室气候;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主要受到可容空间的驱动(吻合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构造—轨道尺度的冰室气候期浊...
细粒沉积物理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周川闽, 张志杰, 邱振, 成大伟, 袁选俊, 刘银河, 黄秀
2021, 39(1): 253-2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0
摘要:
沉积物理模拟是指在限定条件下对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沉积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其对研究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学、沉积学及油气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需求。前人基于无黏性均匀沙的研究,已经建立一系列的泥沙运动理论及方程,在泥沙特性、沉积底形、地貌景观、重力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黏性泥沙(细粒沉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有限。从颗粒特性、侵蚀和沉积作用机制及底形特征、输运机制与沉积模式,以及有机质富集和保存机制等四个方面对细粒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