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3期

目次
沉积学报 第40卷 第3期
2022, 40(3).
摘要:
学科综述
自生泥晶:过去,现在和未来
沈越峰, 张乐, 沈臻欢, 陈亚婕
2022, 40(3): 573-59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3
摘要:
自生泥晶,也称作原地微晶碳酸钙或原地灰泥以区分他生泥晶或异地泥晶,指的是通过无机和/或有机媒介过程作用在原地形成的泥晶碳酸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自生泥晶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对自生泥晶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荧光和阴极发光特征进行了总结;对自生泥晶的形成过程和来源(包括生物矿化作用、有机矿化作用和无机沉淀三种方式)进行了探讨;对自生泥晶在不同沉积环境碳酸盐岩中的贡献及其地球化学指示进行了论述;对自生泥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分布做了归纳;最后对自生泥晶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认为正确认识自生泥晶...
火山岩陆上与水下喷发环境的氧化系数判别方法
伍宏美, 陈亚军, 孟朋飞, 马强, 宋小勇, 何兴华, 于家义, 何伯斌
2022, 40(3): 599-6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49
摘要:
火山喷发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是控制火山岩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对陆上喷发沉积火山岩与水下喷发沉积火山岩的判别研究主要集中在岩性组合特征、结构与构造特征、蚀变特征、产状、孔隙及裂缝发育特点等方面,而利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来反映和记录火山喷发环境的研究尚未引起注意。研究使用Fe2O3/FeO和Fe2O3/(Fe2O3+FeO)作为火山岩氧化系数,充分考虑岩石酸度、风化淋滤作用、溶蚀蚀变作用、构造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改进了传统意义上基于火山岩氧化系数的火山喷发环境判别标准。在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
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李友川, 李宏义, 兰蕾
2022, 40(3): 616-6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5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流二段普遍发育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具有高的有机质丰度,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为3%,含油率介于3.5%~10%,达到中等和优质油页岩矿品级,同时属于优质烃源岩。全岩有机显微组分、干酪根镜检和热解等分析表明,北部湾盆地流二段油页岩藻类含量丰富,藻类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型,部分为腐泥型,以湖相腐殖—腐泥型油页岩为主,部分为湖相腐泥型油页岩。流二段油页岩中镍和钼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高,镍和钼的含量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存...
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的页岩油岩相测井识别方法—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李红斌, 王贵文, 王松, 庞小娇, 刘士琛, 包萌, 彭寿昌, 赖锦
2022, 40(3): 626-64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45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岩性复杂,岩相多样,亟需建立配套的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芦草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相类型划分,并分析不同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相测井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由云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性组成;根据岩心的矿物组成,考虑在岩心尺度上的可区分性、测井中的可识别性,划分出块状白云质泥岩相、平行/波状层理泥质粉砂岩相、块状泥岩相、块状泥晶白云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和波状/水平层理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重力流砂体构型及其主控因素
梁晓伟, 鲜本忠, 冯胜斌, 陈鹏, 尤源, 吴千然, 淡卫东, 张文淼
2022, 40(3): 641-6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重力流砂体规模巨大、油气资源丰富,但不同层系不同地区砂体的形态、规模及叠置关系差异巨大,砂体构型特征及发育规律认识程度低,制约了其油气滚动勘探和开发效率。在岩心观察基础上,基于单井砂体构型界面识别和区域性连井砂体对比,结合砂体沉积微相类型开展了砂体构型划分和发育特征研究。研究认为陇东地区长7段重力流砂体规模较大,主要发育西南物源体系,其次为东北物源。发育典型的重力流水道—湖底扇沉积,可细分为侵蚀型水道、过渡型水道、沉积型水道、溢岸、沟道化朵叶体、板状朵叶体和浊积席状砂7...
滇黔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地球化学特征
王跃, 桂和荣, 苏尚国, 周奇明, 李俊, 张雅楠
2022, 40(3): 653-6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3
摘要:
为研究奥陶大灭绝与该时期古环境和古地理的联系,对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样品进行了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Ba/Al和Ni/Al值的变化在五峰组沉积时期相对稳定,从五峰组沉积时期开始逐渐增加,直到观音桥组沉积时期达到顶峰随之下降,在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又开始上升,随后逐渐减小并稳定下来,特别在赫南特阶观音桥组时期,生产力出现了跳跃性的波动,即表明奥陶纪末期古海水性质存在重大转变。V/Cr和U/Th比值总体显示出五峰组沉积时期表...
沉积与沉积矿产
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及原型盆地性质研究
冯怀伟, 许淑梅, 王大华, 肖永军, 王金铎
2022, 40(3): 667-6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0
摘要: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变化及原型盆地性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段红山、霍布逊凹陷中、新生界野外地质露头追踪、钻井(孔)资料分析、岩性岩相分析、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划分对比及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的研究,认为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呈现出形象的“跷跷板”移动现象,这种现象与凹陷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性质及板块运动的远程效应有关。下侏罗统局限于红山小型断陷盆地,中侏罗统范围向南扩大到霍布逊凹陷,与羌塘板块、拉萨地块与亚欧板块两次俯冲挤压碰撞之间的应力松弛作用有关,此作用在早侏罗世导致北部红山地...
天山北麓黄土记录的30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变
陈渠, 刘秀铭, 吕镔, 叶玮, 赵国永
2022, 40(3): 679-6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4
摘要:
对天山北麓黄土分布特点与形成年代的研究,以及以此为载体应用各代用指标的古气候重建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取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明,底部S3古土壤发育的鹿角湾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天山北麓的其他多个典型黄土剖面,运用色度、粒度、常量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和环境磁学参数等指标,探讨大约3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演变。鹿角湾黄土实验结果显示,各古气候代用指标随剖面深度变化与黄土—古土壤更替大概一致,剖面上部(L2及其以上)与下部区别明显。粒度分布揭示黄土物源输入主要受控于两股不同风系,随黄土古土...
17. 3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
邢淑晓, 窦衍光, 赵京涛, 蔡峰, 李清, 邹亮, 王利波
2022, 40(3): 691-7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7
摘要:
基于AMS14C测年、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等指标分析,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南部OKT-3孔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结果显示,OKT-3孔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陆源有机质,以及海洋自生有机质组成。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晚期(17.3~4 ka B.P.),中国大陆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下降,中国台湾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上升,表明海平面变化、黑潮变动是该阶段有机质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4~1.5 ka期间,陆源有机质供给变化趋势与黑潮变动不一致,表明该时期陆源输入...
寒武纪第4期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与生物协同演化研究进展—以华南板块为例
任影, 钟大康, 邰俊伟, 陈聪, 刘伟, 刘可, 王柯, 杨子杰
2022, 40(3): 701-71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8
摘要:
寒武纪生物与古海洋环境演化的成因联系是追溯生命起源、发展及地球环境变迁和两者协同演化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寒武纪第4期是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华南板块是寒武纪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窗口,而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分析论证古生物种属及数量巨变地质成因的关键切入点。据此,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华南板块寒武纪第4期的沉积古地理背景、古海洋环境条件、生物发育情况、突发性地质事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认为陆源水体注入、风暴作用等区域性地质作用以及突发性火山活动、海侵等全球性地质事件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显著,而...
南华盆地南沱冰期海水氧化还原特征
祁钰, 顾尚义, 赵凤其
2022, 40(3): 715-7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9
摘要:
新元古代冰期冰盖可能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海洋环境条件以及真核生物如何度过“雪球地球”的极端环境条件,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科学问题。同冰期化学沉积岩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对冰期海洋环境的了解。贵州东部南沱组中发育的同冰期白云岩,为探讨这一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采集于贵州松桃一钻孔岩心南沱组中同冰期白云岩进行了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沱组白云岩稀土元素含量在(10.33~67.91)×10-6之间;Ce/Ce*值范围为0.72~1....
突然释放型浊流在不同坡折渠道中的流动与沉积
季雪瓜, 陶丽云, 黄河清
2022, 40(3): 730-7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3
摘要:
应用雷诺平均纳维尔—斯托克斯模型模拟探讨了等量突然释放型浊流在流经不同坡折渠道的流动及沉积特性,取得如下主要结论:随着底坡增加,浊流流速增长率因卷吸作用的增强而减缓;浊流深度平均速度和浓度形态相似,头部大且向尾部呈线性下降;在小坡折处产生沉积,沉积最厚处离坡折处不远且上下游平均粒径相差不大,往下游厚度呈线性减小;而在大坡折处产生侵蚀,随着坡度的增大侵蚀增加,沉积最厚处离坡折处较远且上下游平均粒径相差大,形态上呈上拱状。这些认识对于根据浊流沉积特征推测其形成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区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陈振岩, 王雷, 崔向东, 单芝波, 宋柏荣, 张雷
2022, 40(3): 739-7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2
摘要:
通过对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中稀散元素铼(Re)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结合前人成果,探讨了研究区与铀相伴生的铼元素成矿作用。结果表明,钱家店铀矿床砂岩铀矿石中稀散元素Re的含量高,已完全达到伴生矿综合利用指标,可以尝试在地浸液循环过程中加以析出。Re与Fe2+/Fe3+、Se、U及有机碳相关性好,有较密切的共生关系;与稀土元素相关性极差,揭示了相异(相反)于稀土元素表生稳定的性质。钱家店地区铼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铼预富集阶段、上白垩统姚家组含矿主岩形成及沉积成矿阶段、层间渗入氧化水动力主成矿...
现代沉积与环境
人类活动影响下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特征
张涛, 牛丽霞, 何方婷, 刘锋, 罗向欣, 杨清书
2022, 40(3): 753-7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7
摘要:
根据2016年伶仃洋12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以及前人对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成果,结合Flemming沉积动力判别图解和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分析伶仃洋40年来的沉积格局演变特征,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在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016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粉砂组分含量最多(56.67%),黏土组分含量其次(26.08%),砂含量最少(17.23%),湾内表层沉积物总体较细,主要有砂、砂—粉砂—黏土、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黏土质粉砂5种类型,各类型沉积物呈现斑块状分布。2)近...
亚洲夏季风DO12气候事件的响应模式—来自山西石笋的证据
张晗, 黄伟, 蒋莹, 陈子元, 沈川洲, 董进国
2022, 40(3): 765-77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5
摘要:
亚洲季风气候响应的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模式是目前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是否表现为单一模式,还是存在多种模式仍有争议。基于山西龙洞13个铀钍年代和239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48~41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2清晰记录了H5、DO12和DO11等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其变化特征与亚洲其他石笋记录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并与格陵兰冰芯记录一一对应,表明高、低纬之间紧密的气候联系。在DO12事件过程中,L2 δ18O值先是持续偏轻后又逐渐变...
浙闽沿岸泥质潮滩沉积磁性特征及其物源判别
张兴泽, 朱丽东, 胡凯程, 张晓, 熊文婷, 王牛牛, 周汪洋, 李凤全
2022, 40(3): 774-7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6
摘要:
潮滩沉积的物源一直是沉积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近30年长江入海泥沙量持续减少,致使长江入海泥沙对浙闽潮滩沉积的物质贡献降低。在此背景下,探究浙闽沿岸潮滩沉积的物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杭州湾至福州湾沿岸的泥质潮滩表层沉积开展了详细地磁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的磁性主要受磁铁矿主导,但磁性矿物含量、磁畴和矫顽力等磁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意味着沉积物受到多物源影响。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沉积物磁性特征受粒度效应影响有限,主要与物源差异有关。物源判别结果指示,浙闽泥质潮滩沉积的物源包括...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大型陆相坳陷湖盆深湖区前积型地震地层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段为例
惠潇, 侯云超, 喻建, 龙盛芳, 郭懿萱, 刘永涛, 张杰
2022, 40(3): 787-8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陇东地区是延长组主要的产油区之一。充分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大量钻井和测井资料,针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前积型地震连续强反射现象,开展地震地层对比划分、沉积演化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以湖泛期凝缩层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为地层界面的对比标志,将研究区延长组中段划分出7个层序组,表现为震荡性湖退充填沉积特征,沉积单元呈透镜体依次向湖盆中心叠置,每个沉积单元均发育上部三角洲前缘、中部富泥斜坡和下部深水重力流的三段式沉积相组合,砂体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的上部和下...
基于米氏旋回的三角洲前缘油层对比研究
赵军, 赵凯, 张金宇
2022, 40(3): 801-8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7
摘要:
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理论在三角洲前缘开展砂岩组和单层级别的油层对比研究,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揭示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存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可识别出比值接近5∶2∶1的3个旋回厚度,分别对应于偏心率100 ka、斜率40 ka和岁差20 ka周期,推测地层在沉积时受到米兰科维奇天文轨道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根据岁差20 ka周期带通滤波(BPF)和堆积速率变化特征,将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划分为9个砂岩组和20个单层。研究表明,岁差20 ka周期调控气候波动的机制与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
胜利滩海地区馆上段—明化镇组底部河流类型及演变
袁静, 吴兵, 王永诗, 马立驰, 杨贵丽
2022, 40(3): 813-8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8
摘要:
以(密闭)岩心精细观察描述、粒度分析、密井网测井资料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区域古构造、古气候以及基准面旋回变化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滩海地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至明化镇组底部河流类型及河型演变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馆陶组上段和明化镇组底部主要发育辫状河、分汊河和曲流河三种河流类型。其中,辫状河主要发育在研究区馆上段7砂组、研究区南部和中部馆上段6砂组下部和南部馆上段1+2砂组;曲流河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中部馆上段3砂组和北部馆上段5砂组上部到3砂组;分汊河则比较广泛地发育于除上述地区和砂组以外的...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
舒梁锋, 张向涛, 张忠涛, 张丽丽, 雷胜兰, 高中亮, 韩霄, 于飒
2022, 40(3): 825-8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6
摘要: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不仅是深水区勘探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级层序格架内等时地层切片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平面演化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存在北部和西北部两个物源方向的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源供给体系,进而形成连续4期三角洲前积复合体,各期次通过解剖三角洲前积结构和叠置样式可细分为2~5套三角洲前积体,地震上表现为切线斜交型和S型反射结构。不同物源供给体系下的三角洲进积和...
南亚S区块滨岸砂坝储层描述及内幕差异性研究
董玉文, 桂志先, 欧荣生, 陈旭, 宋昊, 柯钦, 董孟玲
2022, 40(3): 838-8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6
摘要:
滨岸砂坝是南亚地区S区块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和勘探目标,一般认为滨岸砂坝储层具有“连通性好、高孔高渗”的特点,然而随着油气田评价开发的深入,发现该类型砂岩内部储层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测试资料,开展滨岸砂坝储层精细描述,阐明砂坝储层内部差异性。结果表明:1)滨岸砂坝体处于相对高能的海岸沉积环境,长期受到波浪的淘洗改造作用,构成有利的岩性储层发育区带。2)滨岸砂坝细分为坝中、坝缘、坝间及泥岩隔层四种微相类型,沉积微相控制储集性能变化。坝中微相为纯砂岩,厚度大...
高效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王之语, 原陇苗, 刘艳红, 马荣, 吴应琴
2022, 40(3): 849-86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3
摘要:
为探究长庆油田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特性,在该油田多个油井附近采集了10处含油污染土壤进行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降解实验。通过对筛选出的四株石油烃降解菌株5-5、5-X、9-2、10-3进行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生化理化试验及16S rDNA测序,鉴定出这四株菌株分别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乳酸不动杆菌(Acineto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