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2卷  第1期

目次
沉积学报 第42卷 第1期
2024, 42(1).
摘要:
学科综述
钙同位素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陈西源, 周锡强, 孙剑, 高炳宇, 李润, 汤冬杰
2024, 42(1): 1-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5
摘要:
意义 钙(Ca)是重要的造岩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广泛参与地球表层物质循环过程,并记录着海洋环境及其演化。钙同位素在地球表层无机和有机作用过程中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分馏,对于研究海洋钙循环和地球表层圈层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伴随着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钙同位素日益成为重要的地球化学研究手段。鉴于钙同位素近年来在古海洋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 方法 以前人文献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钙同位素的基本原理、分馏机理、海洋钙循环及其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其在碳酸盐岩...
卤水表面附近盐岩结晶特征研究
冯阵东, 谭浩林, 周永, 史淑珍, 吴伟, 刘惟庆, 魏国营
2024, 42(1): 20-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9
摘要:
目的 为了弥补现代盐湖沉积考察中丢失的信息,获取盐岩动态结晶过程,指导古盐湖沉积研究。 方法 借助室内石盐蒸发实验,观察卤水蒸发过程中氯化钠结晶特征,分析石盐结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盐湖沉积模式建立提供参考。 结果与结论 石盐沉积位置受结晶习性影响,晶体可以在卤水界面之上沉积,其形成的动力除了蒸发泵作用外,还受空气湿度和石盐潮解共同控制;人字晶一般形成于漏斗晶基础之上,在发育空间受限时,绕不同漏斗晶核生长的纹层斜交后形成人字晶纹,两种晶型可以同时沉积于水面之上;盐湖干涸之...
沉积与沉积矿产
斯图特雪球地球存在持续的海洋碳循环
满玲, 祝圣贤, 邓宾, 李玉坤, 郎咸国
2024, 42(1): 29-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5
摘要:
目的 斯图特雪球地球事件是地质历史时期最极端的冰室气候。在冰期过程中,冰盖分布范围达到低纬度甚至古赤道区域,海洋被完全冰冻。目前,斯图特雪球地球过程中的古海洋化学研究相对薄弱,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尚不明确。 方法 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富禄组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碳氧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 桂北地区成冰系富禄组形成于斯图特雪球地球过程中,岩性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并发育多套碳酸盐岩夹层。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碳酸盐岩具有相对稳定的碳同位素值(平均值为-3.5‰),并与伴生的有...
古生代陆相盆地中的17万年天文周期
李玉寅, 黄何, 高远, 成虎, 黑晨露, 梁爽, 王成善
2024, 42(1): 39-5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51
摘要:
目的 米兰科维奇周期通过调控地球天文轨道参数来影响地球气候系统和有机碳埋藏。除通过线性过程调控气候系统的常规周期外,还存在通过一系列“非线性”正负反馈进程调控气候系统的“非常规”天文周期,如17万年斜率振幅调制周期。先前研究已证明17万年天文周期对中新生代地球中高纬度有机碳埋藏具有调控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准确的天文解和高分辨率的地质记录,17万年信号在古生代鲜有报道。 方法 对准噶尔盆地早二叠世芦草沟组的总有机碳含量和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认为芦草沟组保存了短偏心率、斜率...
基于地球河流扇预测模型的火星地表水径流量预测
张元福, 张森, 黄云英, 孙世坦, 袁晓冬, 王敏, 张晓晗, 陈冬
2024, 42(1): 52-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0
摘要:
目的 火星表面的水活动地质历史一直是科学界关心的热点,直接影响着火星探测的研究方向。 方法 根据火星和地球的可对比性,建立了融合345个地球现代河流扇沉积的数据集并形成了高精度扇体面积预测模型,从而识别火星上的河流扇沉积,预测火星河流扇发育期的地表水径流量。 结果 结果表示,在火星南部高地霍尔顿陨石坑附近识别出一个面积约84.35 km2的典型河流扇沉积,并反向预测出该扇体形成需要的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1.882 8×106 m3,推测出该区域径流量不是由单一降水构成,为雪山...
低能环境下核形石组构特征及成因———以中1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核形石为例
耿锋, 杨瑞召, 唐雨, 沙旭光, 孙尧斌, 王振宇, 张云峰
2024, 42(1): 84-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9
摘要:
目的 奥陶纪时期全球发生了一次生物大辐射,核形石研究对于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15井核形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地岩心观察和室内薄片、扫描电镜鉴定,统计、分析核形石宏观形态、微观组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环境、成因及地质意义。 结果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1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泥质条带灰岩段为开阔台地的台内洼地沉积,中上部发育一套厚约12.3 m的深灰色含泥质条带核形石灰岩、含生屑泥晶核形石灰岩,核形石粒径大、丰度高。核心为早期台缘生屑...
滇东—黔西中二叠统白云岩特征、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张景琦, 金振奎, 王金艺, 李阳, 袁坤
2024, 42(1): 95-1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9
摘要:
目的 中国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广泛发育白云岩。针对这些白云岩的成因,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白云岩形成机理。然而,关于镁离子的来源、白云化的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滇东—黔西地区的油气扩展勘探。 方法 综合利用露头、岩心和钻井等资料,对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分布规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与结论 (1)研究区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为开放热对流白云化模式。白云化流体的镁离子主要来自海水,少部分来自深部热液流体;(...
松辽盆地白云岩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
付秀丽, 蒙启安, 文政, 白月, 高波, 苏杨鑫
2024, 42(1): 113-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8
摘要:
目的 湖相白云岩是松辽盆地发现的一种特殊油气储层类型,为了探讨其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开展了白云岩宏微观特征及环境参数研究。 方法 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微观组构观测和元素、同位素组成等多指标综合研究,分析了松辽盆地白云岩的沉积环境及其成因机理。 结果 松辽盆地湖相区白云岩主要为泥晶白云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铁白云石、黏土和方解石,厚1~25 cm,呈层状或透镜状分布于厚层湖相泥页岩中,具有δ13C值偏正、氧同位素δ18O值偏负、稀土元素δEu明显负异常、热液营养物质Ca、Si、...
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王剑, 周路, 刘金, 马聪, 卞保力, 李啸, 张宝真
2024, 42(1): 130-1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7
摘要:
目的 湖相白云岩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岩石类型,但成因机制研究较晚且相对薄弱。 方法 为研究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风城组白云岩的岩矿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结果 风城组白云岩主要发育在风城组二段和三段,以分散型、纹层型、条带—团块集合体型产出。白云岩形成于高盐度、强还原和受热液控制的典型碱湖环境。深部热液侵入为湖盆提供了丰富的Mg2+、Fe...
川西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旋回地层学研究
周杨, 金思丁, 刘岩, 刘四兵, 张全林
2024, 42(1): 142-1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3
摘要:
目的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的泥页岩不仅包含重要的环境生命演化信息,同时也是我国当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对其开展精细地层年代学研究具有生产及科研的双重价值。 方法 为了更准确地探明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层序沉积特征,对川西南地区金页1井筇竹寺组页岩地层开展了旋回地层学研究。 结果与结论 (1)通过分析不同测井曲线测井响应特征,认为钾元素测井序列是最适合古环境、古气候的替代指标。(2)将钾元素深度序列进行频谱分析和滑动窗口频谱分析,识别出偏心率和斜率周期(405 ky...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早侏罗世湖泊古水深恢复
王昌勇, 常玖, 李楠, 洪海涛, 李雅楠, 王小娟, 李胡蝶
2024, 42(1): 158-1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6
摘要:
目的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湖泊—三角洲沉积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基础地质研究的滞后制约了勘探进程,古水深恢复对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岩相古地理恢复及页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方法 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分布特征,结合Fe/Mn比值、(Al+Fe)/(Ca+Mg)比值及干酪根类型对川东地区自流井组和凉高山组古水深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采用La-Co法、TOC法及Th/U比值法对早侏罗世古水深进行定量恢复。 结果与结论 沉积构造及古生物分布特征表明早侏罗世川东地区中部长期处...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新疆桑株剖面二叠系克孜里奇曼组生物礁基本特征
王翼君, 王振宇, 唐洪明, 杨光, 张云峰, 屈海洲
2024, 42(1): 171-1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9
摘要:
目的 塔西南地区二叠系可见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生物礁。 方法 通过新疆皮山县桑株剖面二叠系克孜里奇曼组生物礁的野外露头观察和薄片研究,详细梳理了该礁体的基本特征。 结果 克孜里奇曼组生物礁属于沿台地边缘生长的点礁,礁体发育完整的礁基、礁核、礁前、礁后、礁盖亚相。其中,礁核靠近礁前的岩性主要为珊瑚骨架岩,礁核靠近礁后低能带的岩性主要为海绵障积岩。礁体的形成受控于海平面的升降,它是在塔西南地区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后期又随着塔西南地区海平面的快速下降,桑株地区变为气候炎热干燥...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物源体系特征与演化
柴君林, 王艳忠, 王铸坤, 王淑萍, 李宇志, 弭连山, 周磊
2024, 42(1): 187-2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8
摘要:
目的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四上—沙三段物源体系认识薄弱,增加了砂体和储层预测的难度。系统分析物源体系特征及演化,可为砂体和储层预测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特征元素、岩石组分Q型聚类和砂砾岩百分含量分布特征等分析,识别出研究区物源区和碎屑物质搬运路径,建立了物源体系演化模式。 结果与结论 沙四上—沙三段层序Ⅰ至层序Ⅴ的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与中生界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现为明显高Mg/Mn比值、Al/Mg比值和较高Al/Na比值、Ba/Mn比值的特点;岩石组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现为...
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曲流河地质模型
胡勇, 高小洋, 何文祥, 李顺利, 朱建斌, 司锦, 陆雨诗
2024, 42(1): 201-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6
摘要:
目的 在传统的河道建模方法中,基于目标的方法难以刻画曲流河点坝且条件化困难,多点地质统计学则难以再现河道的连续形态。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复杂图形,可解决曲流河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点坝、河流形态刻画困难及难以条件化的问题。 方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南部地区某气田为例,开展了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曲流河三维建模方法研究。在建模过程中,首先采用Alluvsim建模方法根据工区曲流河特征建立了200个曲流河模型;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200个模型进行深度学习,提取模型的特...
渤海湾盆地南堡2⁃1区馆陶组辫状河储层构型精细表征
余成林, 徐波, 曾诚, 李彦泽
2024, 42(1): 219-2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7
摘要:
目的 辫状河储层砂体结构及其渗流屏障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南堡2-1区块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因素。 方法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基于辫状河储层四级构型单元空间分布为目标开展储层精细表征。 结果 依据密井网解剖,识别出南堡2-1区NgⅡ-6小层心滩、辫状河道和溢岸三种成因类型的四级构型单元,建立了四级构型单元的三种垂向叠置样式(心滩—心滩叠置、辫状河道—心滩叠置和溢岸—心滩叠置)和三种侧向叠置样式(心滩顺流前积叠覆型、辫状河道分隔心滩型和心滩—分流辫状河道型),采用均方...
被动陆缘深水海底限制性水道三维地震表征及沉积演化———以纳米贝盆地为例
付志方, 宫越, 苏玉山, 郭荣涛, 林东升, 汲生珍
2024, 42(1): 228-2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1
摘要:
目的 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浊积砂体已成为深海油气勘探突破及储量发现的新领域。 方法 以典型被动陆缘纳米贝盆地深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受构造活动和沉积压实影响较小而保持原始水道沉积构型的海底第四纪沉积地层为目标,精细描述和解析了目标层内限制性水道沉积的剖面和平面地震响应特征。 结果与结论 限制性浊积水道侵蚀作用总体大于沉积作用,单一水道的沉积模式以凹岸侵蚀、凸岸“S”型加积为主,该过程使“V”型河谷展宽并充填形成“U”型水道沉积;多期叠置水道沉积体系分为侧切叠置和垂切...
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分布及沉积模式
于德水, 何宇航, 邢宝荣, 霍正旺, 高波
2024, 42(1): 238-2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51
摘要:
目的 为了进一步确定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三次采油开发层系组合及开发次序,指导三采整体规划部署,在大庆长垣范围内系统开展了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与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 方法 采用点—线—面多维度立体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垣11口取心井岩心描述入手,通过系统描述确定不同层位、不同位置沉积环境类型,然后通过贯穿南北、东西大剖面开展沉积层序演化规律研究,最后通过不同单元砂体微相刻画确定砂体沉积模式和非均质特征。 结果与结论 高台子油层垂向上为总体湖退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湖退—湖积—湖退沉积演化序列...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沉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刘海, 徐耀辉, 李阳, 黄凌松, 吕奇奇, 刘忠保
2024, 42(1): 251-2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7
摘要:
目的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广泛发育陆源海相烃源岩,陆源有机质是其主要的母质来源。为了探究海陆过渡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陆源有机质的沉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陆源有机质沉积模拟实验。 方法 通过碳硫分析仪检测总有机碳含量,结合3D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实验条件下陆源有机质搬运沉积过程的动态定量表征。 结果 (1)在三角洲平原,陆源有机质主要在河道漫溢处、废弃河道、砂坝背流面等部位局部富集,剖面上主要以透镜型、断续型、互层型分布;在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有机...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李梦茹, 唐友军, 杨易卓, 于瑾
2024, 42(1): 266-2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6
摘要:
目的 油气来源对比是油气勘探的基础,为扩大江陵凹陷油气资源勘探领域。 方法 基于前期饱和烃分析结果,利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的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原油来源进行了探讨。 结果 研究区原油可分为两大类:Ⅰ类原油取自万城断裂构造带和公安单斜带,其母源形成于一般还原环境并且水体具有一定盐度的半深湖相沉积环境,萘系列及三芳甾烷系列高碳数异构体比值体现其母质类型较好以及陆生高等植物输入较少的特点,该类原油整体处于成熟—高熟阶段,其中万城断裂构造带中的万...
辽宁秀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以LFD1井为例
胡祖宏, 胡建芳, 席党鹏, 孙守亮, 陈树旺, 彭平安
2024, 42(1): 282-2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7
摘要:
目的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为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发育沉积厚度巨大的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需要明确其有机质富集方式。 方法 通过对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开展了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正构烷烃、甾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与结论 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有机质含量高,变化范围为0.01%~4.78%,且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有机质沉积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Ⅰ,火山活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弱还原—弱...
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为例
赵静, 黄志龙, 张景缘, 邓广君, 许马光
2024, 42(1): 295-3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8
摘要:
目的 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 方法 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开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计算与分级评价的研究。 结果 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大孔喉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接近3,孔隙结构越复杂,连通的大孔喉越少。依据孔喉分级特征、成岩相、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建立了孔隙结构分级评价的四类模型:类型Ⅰ为小孔喉优势型储...
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主控因素分析———以接龙剖面为例
王兴, 田景春, 林小兵, 陈威振, 易定鑫
2024, 42(1): 309-3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9
摘要:
目的 研究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主控因素。 方法 选取重庆市武隆区接龙剖面开展系统研究,通过实测观察、连续采样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剖面总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垂向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横向对比QQ1井,探讨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环境演化并进行TOC富集因素分析。 结果 Al、Zr、Ti陆源输入指标在五峰组沉积时期供给变化比较大,进入观音桥组沉积时期有所下降,在龙马溪组底部快速提升。V/Cr、V/(V+Ni)氧化还原指标显示,五...
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沉积物源的风化特征———以云南省楚雄市武定县乌龙村剖面为例
杨永祯, 郭岭, 方泽鑫, 徐凯, 张寰萌, 师宇翔, 武芳芳, 陶威
2024, 42(1): 324-3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73
摘要:
目的 扬子地区筇竹寺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为了揭示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沉积岩的风化程度、古气候、构造背景以及物源等。 方法 选择位于康滇古陆东缘的武定县乌龙村剖面进行采样,并对样品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了康滇古陆东缘乌龙村剖面筇竹寺组沉积岩的风化程度、源区古气候、构造背景以及物源特征。 结果与结论 (1)筇竹寺组沉积岩的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物源区在该时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2)筇竹寺组沉积岩主要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沉积岩源岩形成于大陆岛弧环...